《精忠报国》这首歌,它的词、曲、意是高度统一的,充满了创作者澎湃的激情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这可不是简单模仿或者拼凑能出来的。
你就跟阿姨说实话,是不是你写的?放心,阿姨就是好奇,跟你探讨探讨艺术,绝不外传!”
化罗庚和钱学成也饶有兴致地看着何雨柱。化教授打趣道:“怎么?在我们面前还藏着掖着?怕我们让你改行去搞文艺工作?”
钱学成也微笑着说:“雨柱,艺术和科学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都需要灵感和创造力。如果真是你的才华,不必过分谦虚。”
何雨柱心里叫苦不迭,这蔚樱师母的眼睛也太毒了!
他只能硬着头皮,半真半假地含糊道:“这个……真是在旧书摊看到的……可能……
可能是我唱的时候,不自觉地带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情绪,所以让蔚师母您觉得像是原创了……
我其实对音乐就是瞎琢磨,懂点皮毛,跟您这专业的没法比。”
他试图转移话题,把重点从“创作”拉到“演唱和理解”上。
蔚樱见他还是不肯“承认”,也不强逼,但兴趣更浓了。她顺着何雨柱的话,开始和他探讨起歌唱艺术来。
“那你跟师母说说,你唱这首歌的时候,是怎么理解和处理气息、共鸣和咬字的?
比如‘狼烟起江山北望’这一句,你是怎么把握那种苍凉悲壮又不失力量的感觉的?”蒋英开始用专业的口吻提问。
何雨柱心里松了口气,只要不纠结创作归属,论起对这首歌的理解和演唱技巧(得益于系统灌输的完美级技能和前世记忆),他可不怯场。
他整理了一下思路,结合这个时代的审美和发声特点,侃侃而谈:
“蔚师母,我觉得唱这首歌,气息支撑是关键,需要腰腹有力,声音要沉下去,不能浮在嗓子眼。
‘狼烟起’这三个字,我尝试用带着胸腔共鸣的浑厚声音出来,营造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紧迫感。
到‘江山北望’,声音可以稍微拉开,带点开阔的意境,但情绪不能松,那种眺望故土、心系家园的感觉要出来……”
他还随口对比了一下美声唱法和更适合这首歌曲的民族唱法或者说“戏歌”结合唱法在表现力上的不同侧重点,甚至无意识地用了几个后世才更普及的声乐术语。
蔚樱越听眼睛越亮!何雨柱的很多见解,虽然表述上还带着些个人化的色彩,但内核非常精准,甚至有些观点让她这个专业人士都感到新颖和深受启发!
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传唱者”能有的水平!这更让她确信,何雨柱在音乐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悟性!
两人一个教一个(假装)学,聊得越来越投机,从气息谈到咬字,从情感表达谈到作品理解,偶尔何雨柱还应蒋英的要求,清唱一两句关键段落做示范。
他的嗓音条件和对歌曲深入骨髓的理解,每一次清唱都让蔚樱忍不住击节赞叹!
而坐在旁边的化罗庚和钱学成,两位科学巨匠,看着眼前这画风突变的场景,听着那些“气息”、“共鸣”、“情感处理”等陌生又奇妙的词汇,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了哭笑不得又万分惊奇的表情。
化罗庚凑近钱学成,压低声音笑道:“学森,看来咱们这学生,还是个‘杂家’?
这导弹图纸看得,厨房灶台转得,现在连声乐艺术也聊得头头是道?我这数学脑子,是有点跟不上他的节奏了。”
钱学成也笑着摇头,眼中却闪烁着更加欣赏的光芒:“真是个宝藏啊……
或许正如您所说,艺术与科学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汇合。
雨柱能有如此广泛的兴趣和领悟力,对他的科研工作,未必不是一种助益。只是……
下次他再拿出什么惊人之作,说是‘无名氏’写的,我可得打个问号了!”
一顿拜师宴,最终在科学与艺术的奇妙交融中,落下了帷幕。
何雨柱用他“无名氏”的马甲和“不经意”展露的音乐才华,再次给两位老师和蔚樱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疑惑。
而他也成功地在科学家的身份之外,为自己披上了一层更加神秘和多彩的“艺术爱好者”外衣。
只是他不知道,这位认真的“艺术爱好者”蔚樱师母,已经暗下决心,以后要多找机会,好好“挖掘”一下他这个“音乐天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