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什刹海的波光染上一层金红。何雨柱推着自行车,牵着雨水的小手,沿着湖边小路往家走。
鱼篓里几条肥鱼扑腾着,溅起细碎的水花。
“哥,今天钓的鱼够吃好几天啦!”雨水蹦蹦跳跳地说,小脸上写满兴奋。
何雨柱笑着揉了揉妹妹的头发,“回去给你做红烧鱼,再炖个鱼头豆腐汤……”
话音未落,一阵刺耳的“吱啦”声突然从路旁的灌木丛后传来,打断了他的话。紧接着是几声懊恼的叹息。
“奇怪,这信号怎么又断了……”
何雨柱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穿着灰色中山装的中年男子正蹲在湖边柳树下,摆弄着一台奇怪的机器。
那机器约莫收音机大小,上面竖着一根细长的金属杆,旁边还连着几个缠绕电线的线圈。
【警告!检测到关键人物:蒙昭英】
【中国通信工程先驱】
何雨柱心头一跳。
这位可是后来被誉为“龙国微波通信之父”的木华教授!
他假装好奇地凑近,“同志,您这是在修收音机吗?”
那人抬起头,露出一张儒雅的面孔,眼镜片后是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啊,不是收音机,是台简易的无线电收发装置……”他突然意识到什么,笑着摇摇头,“看我,跟外行说这些干什么。”
“无线电?就是不用线能传声音的那个?”何雨柱故作天真地问,同时悄悄打量着这台简陋的设备——在1951年,这已经是相当先进的实验装置了。
蒙昭英惊讶地推了推眼镜,“小同志还知道无线电?”
“我们丰泽园后厨有个旧收音机,老是刺啦刺啦响。”何雨柱憨厚地笑笑,“我常拆开来捣鼓。”
“哦?”蒙昭英来了兴趣,“那你修好过吗?”
何雨柱挠挠头,“就是把电子管擦擦,电线接接……”他故意说得含糊其辞。
蒙昭英却眼前一亮,“懂得检查电子管,已经很了不起了!”他热情地招手,“来,看看我这个——”
他小心地掀开机器外壳,露出里面复杂的电路。
何雨柱凑近一看,心中暗惊:这竟是一台早期的调频通信实验装置!在这个调幅广播为主流的年代,这绝对是前沿研究。
“我在尝试一种新的信号传输方式……”孟昭英指着几个关键部件,“不过总是受到干扰。”
何雨柱眯起眼睛。在他的系统视野中,电路上的问题点已经被红色标记出来——一个电容老化导致频偏,一个接线处接触不良。
“老师,”何雨柱假装犹豫地说,“那个黄色的电容是不是该换了?还有这根红线的接头……”
蒙昭英猛地抬头,眼镜都滑到了鼻尖,“你怎么知道那是电容器?还看出了接触不良?”
“猜的。”何雨柱憨笑着转移话题,“我们厨房的灯泡接触不良时也这样,时亮时灭的。“
蒙昭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迅速更换了电容,重新焊接了接头。当他再次开机时,机器发出清晰的“滴滴”声,再没有之前的杂音。
“神了!”蒙昭英激动地握住何雨柱的手,“小同志,你有一双慧眼啊!”
何雨柱不好意思地笑笑,“瞎蒙的。老师,您是木华的教授吧?”
“嗯,我姓蒙教点电工基础。”孟昭英谦虚地说,却掩饰不住眼中的兴奋,“小同志贵姓?做什么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