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昆仑坠星(1 / 2)

六月的昆仑山,依旧寒风如刀。

我裹紧了身上那件几乎被磨平了绒毛的冲锋衣,徒劳地抵御着渗入骨髓的寒意。空气稀薄得像是一张被抽干了水分的纸,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玻璃碴刮过喉咙的刺痛。

远处的雪峰在黯淡的天光下,泛着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的银灰色。就像导师看我的眼神,就像林师兄在答辩会上那张挂着虚伪笑容的脸。

我的脚下,是万丈深渊。云雾翻涌,像一锅永远不会沸腾的浓汤,沉默地等待着祭品。

我来这里,不是为了寻死,而是为了寻找一个答案,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三个月前,我耗费三年心血的毕业论文——《基于晶格振动与生物磁场共振的远古生命形态能量传导模型》,被驳回了。不,不是驳回,是“被借鉴”。

林师兄,我曾经最为信赖的同门,将我的核心数据与理论模型全盘窃取,换上一个更华丽、更通俗易懂的辞藻,冠冕堂皇地站在了国家青年科学奖的领奖台上。而我的导师,那个平日里总夸我“有天赋,但要多接接地气”的王教授,则在学术委员会上,微笑着将我的申诉定义为“年轻人受了点挫折,闹情绪”。

那一刻我才明白,所谓“不擅交际”,所谓“书呆子”,不过是“没有利用价值”的另一种说法。我那些不眠不休的夜晚,那些密密麻麻的演算稿纸,那些在冰冷的实验室里捕捉到的、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都成了一个笑话。

他们夺走了我的过去和现在,也堵死了我的未来。

所以,我来了昆仑。根据我那篇被废弃的论文中的一个大胆推论,如果地球上真的存在过超常规的古生物能量场,那么在昆-仑-山-地-核-热-点-附-近的强磁环境下,一定能找到一种特殊的、记录了那种能量波动的矿石。

我叫它“时空晶体”。一个被整个学界斥为“痴人说梦”的幻想。

可现在,它就在我眼前。

那是一块嵌在崖壁上的、不过拳头大小的石头,通体漆黑,却又仿佛能吸收周围所有的光。它的表面没有寻常晶体的反光,只有一种深邃的、仿佛宇宙星云般的涡旋纹理。最诡异的是,它周围的岩石都覆着白霜,唯有它,不仅没有结冰,甚至散发着一种微不可察的暖意。

我颤抖着伸出手,指尖的红外测温仪显示出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36.5c。

与人体恒温完全一致。

我的心脏狂跳起来,血液似乎要冲破脆弱的血管。这是真的!我的理论是对的!只要我能把它带回去,只要我能分析出它的内部结构……

就在我的指尖即将触碰到那块“星石”的瞬间,一个阴影笼罩了我。

“秦卿,我就知道你会来这里。”

我猛地回头,看到了那张我毕生难忘的脸——林师兄,林峰。他穿着崭新的户外装备,脸上带着那种我最熟悉不过的、猎人看到猎物般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