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老村长也听到了风声,特意来找林凡,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担忧,“小凡,你现在是咱们村的招牌,也是很多人的眼中钉。有些事,躲是躲不过去的,得想想办法。”
林凡看着关心自己的长辈和伙伴,心中暖流涌过,眼神也变得更加坚定。
他深知,一味的防守和隐藏只会让对方更加肆无忌惮。
是时候主动出击,展现一定的实力,划定自己的界限了。
“村长,赵叔,你们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林凡沉声道,“他们不是对我的‘深水渔场’和‘技术’感兴趣吗?那我就让他们看点他们想看的,但也仅限于我想让他们看到的。”
一个计划在他脑中迅速成型。
几天后,林凡高调地组织了一次“近海生态混养示范区”的媒体参观活动。
他邀请了之前有过接触的省民俗文化调研小组李副教授(以其个人名义),以及市里一两家关系较好的渔业相关媒体,当然,也“不经意”地将消息泄露了出去。
参观当天,林凡重点展示了经过科学规划的“实验田”海域,介绍了龙须菜、贝类、鱼类立体混养的生态模式,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他带着记者们参观了部分已经投产的海藻加工生产线(与蓝海渔业合作),展示了“东源金纹”品牌的部分产品。
在整个过程中,他侃侃而谈,内容全是关于“科学牧海”、“生态可持续发展”、“技术驱动传统渔业升级”,对自己如何找到优质渔场,则轻描淡写地归结为“运气好加上肯学习研究,对海流和鱼群习性有点心得”,并多次强调团队的专业设备和辛勤付出。
他刻意引导舆论,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依靠科学、技术和生态理念取得成功的新一代渔民”形象,将外界的注意力从神秘的“运气”和“未开发渔场”,引导到他愿意展示的“生态养殖”和“技术应用”上。
这次公开亮相,效果立竿见影。
一方面,正面报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之前的各种猜测和谣言,为林凡赢得了一定的公众支持和官方认可(这种符合政策导向的生态模式很容易获得好感)。
另一方面,也让“万洋渔业”这类竞争对手意识到,林凡并非毫无根基、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他拥有一定的公众形象和产业基础,用强硬的非法手段对付他,成本会很高。
当然,林凡知道这并不能完全打消觊觎者的念头,尤其是关于海底祭坛的秘密,绝不能泄露。
但这步棋,成功地将水搅浑,为他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活动结束后,林凡回到小院,感觉轻松了一些。
他看了一眼系统界面,气运值似乎因为这次成功的危机公关和产业展示,又有了细微的增长。
“接下来,该准备第二次深水勘探了。”
林凡望着远处深邃的大海,眼神坚定而期待,“必须在更多人反应过来之前,揭开那座海底祭坛更多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