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十天紧张而充实的准备,东源村林凡团队迎来了首次系统性深海勘探的日子。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海面波澜不惊,如同一块巨大的、微微起伏的深蓝色绸缎。
视野中的虚拟屏幕给了林凡一个不错的开局:
【今日气运等级:白银】
【气运值:42.1】
白银等级,意味着“顺风顺水”,对于首次深入陌生且复杂的“破碎礁区”及外围海域,无疑是个好兆头。
气运值也因团队持续的训练、学习和稳定的产出而突破了42点。
“海丰号”停靠在码头,吃水线比往常深了一些。
船上不仅装载了充足的燃油、淡水和食物,更显眼的是那些崭新的专业潜水装备、水下推进器、便携式声呐以及一套小型水下机器人(RoV)。
阿明正带着几名核心队员做最后的设备检查和固定,神情专注而兴奋。
小玲则抱着平板电脑,最后一次核对【精准气象预测系统】和【潮汐与海流动态模型】的数据。
“未来36小时,目标海域天气和海况都相对稳定,风速三级,浪高0.5到1米,能见度良好。潮汐方面,上午十点左右开始退潮,水流会相对平缓,适合下潜作业。”
小玲向林凡汇报。
“好,通知大家,按计划出发!”林凡一声令下。
“海丰号”引擎发出低沉有力的轰鸣,缓缓驶离东源村码头。
岸上,老村长和不少村民都前来送行,目光中带着期盼与祝福。
这次勘探,承载着东源村向更深蓝海洋进发的希望。
航程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越往外海,海水的颜色越发深邃,从近海的碧绿逐渐变为墨蓝。
海鸥的鸣叫渐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更纯粹的海风与波浪声。
目标“破碎礁区”位于传统渔场边缘之外,以暗礁林立、水文复杂着称,普通渔船轻易不敢靠近。
“林哥,快到预定区域了。”阿明盯着GpS和声呐图像说道。屏幕上,海底地形开始变得崎岖不平,显示出大量礁石突起。
“减速,悬停。先用水下机器人进行初步广域扫描。”林凡下令。
小型RoV被缓缓放入海中,如同一个灵动的金属鱼,拖着线缆向幽暗的海底潜去。
它的摄像头和侧扫声呐将实时画面和数据传回船上的控制台。
控制室内,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屏幕。
初始阶段,看到的多是形态各异的礁石、随波摇曳的海草和零星游弋的普通鱼群。
虽然景色瑰丽,但并未发现特别有价值的资源或异常点。
“看来这‘破碎礁区’也不是到处是宝啊。”一个年轻队员小声嘀咕了一句。
阿明瞪了他一眼:“急什么!大海捞针,哪有那么容易?”
林凡没有说话,目光沉静地扫过屏幕上的每一个细节。他相信系统的白银气运,也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准备。
RoV继续向一片地势更复杂、礁石更加密集的区域探索。
突然,声呐图像上出现了一片异常的回波区,范围不大,但回声特性与周围的礁石明显不同,显得更加……松散和立体。
“把RoV靠过去,镜头拉近!”林凡立刻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