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舆情监测”捕捉到的“万洋”招标信息,印证了他的判断。
而“潮汐与海流模型”提示的底层海流,则让他心中一动——这种环境,往往容易聚集特殊的海洋生物甚至矿产资源。
“看来,这次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鱼群上了。”林凡暗自思忖。他记得系统之前解锁【初级深海探测声呐阵列】时,附带说明其具备一定的海底地质和异常物体识别能力。
第二天,整个“林氏海洋”团队都忙碌起来。
阿明带着人最后一次检查“海丰号”的发动机、导航设备和声呐阵列的供电系统,确保万无一失。
小玲则忙着准备此次勘探的后勤保障:足够的燃油、淡水、食物,以及样本采集瓶、保温箱、水下摄像设备等。
林凡则把自己关在仓库的“研发角”里,对着海图和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最后的航线规划。
他避开了“万洋”船只最近频繁活动的区域,选择了一条相对隐蔽,但根据模型预测可能更有探索价值的路线。
“凡哥,都准备好了!”傍晚,阿明兴奋地跑来汇报,“船上加了足量的油,声呐和潜水装备都调试好了,氧气瓶也灌满了。兄弟们也都通知了,明早五点准时出发!”
这次出海,林凡决定只带阿明和另外两名经验最丰富、口风也最紧的船员,李叔则留守负责“林氏一号”渔场的日常管理。
夜幕降临,东源村渐渐安静下来。
林凡躺在自己小屋的床上,却没有丝毫睡意。月光透过窗户,在地上洒下一片清辉。
他回忆起两年前,自己还是个浑浑噩噩、被村民唾弃的二流子,如今却肩负着一个团队、一个品牌,甚至可能是一个未来产业的希望,即将驶向充满未知与机遇的深蓝。
谨慎,必须无比谨慎。
他再次告诫自己。系统的存在是绝对不能暴露的底牌。
所有的发现,都必须有一个合乎逻辑的、至少是能自圆其说的解释——或是“运气”,或是“老渔民的经验”,或是“科学的观测与推理”。
他再次调出系统界面,目光落在【兑换列表】上。
气运值已经突破40,列表里似乎有一些新的、模糊的选项在闪烁,但尚未完全解锁。
他注意到,一个名为【初级水下推进器(可升级)】的图标比之前清晰了一些,兑换要求是气运值50点。
“下次升级的目标有了。”林凡心中暗道。有了水下推进器,他在深海的机动性和勘探范围将大大增加。
第二天凌晨,天色未明,码头却已有了动静。
“海丰号”的灯光划破黎明的黑暗,发动机发出低沉有力的轰鸣。
林凡、阿明和两名船员——强子和水生,登上了船。
强子是个憨厚壮实的汉子,水性极好;水生则相对机灵,对机械有点天赋,是阿明着力培养的苗子。
老村长、小玲、李叔和几位早起的老渔民都来送行。
“一定要小心啊!平安回来!”小玲喊道,眼中带着担忧。
“放心吧小玲姐,有凡哥和阿明哥在,没问题!”水生年轻,充满干劲。
“注意天气变化,感觉不对就立刻返航!”李叔叮嘱道。
老村长没多说话,只是用力拍了拍林凡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林凡环视众人,点了点头,沉声道:“出发!”
阿明熟练地操纵船舵,“海丰号”缓缓驶离码头,劈开平静的海面,向着晨曦微露的东方,向着那片蕴藏着无限可能也潜藏着未知风险的深蓝,坚定地驶去。
船行渐远,岸上的人影变得模糊。林凡站在船头,任由略带凉意的海风吹拂脸颊。他打开系统。
【今日气运等级:白银(顺风顺水)】
很好,开局不错。
“声呐开机,按预定航线,保持航速。”林凡下达指令。
“是!”阿明应道,操控台上的屏幕亮起,开始实时扫描海底地形。
最初的航段是熟悉的,经过“林氏一号”渔场边缘时,能看到他们投放的人工鱼礁在水下形成一片片阴影,隐约有鱼群在其中游弋。
越过渔场后,海水颜色逐渐变深,意味着他们已经进入了更深的海域。
几个小时后,“海丰号”抵达了上次发现冷泉生物群落的边缘区域。声呐屏幕上开始出现一些异常的地形起伏和反射信号。
“凡哥,你看这里,”阿明指着屏幕上一片连绵的、如同丘陵般的地带,“地形很复杂,和地图标注的有些出入。”
“降低航速,仔细扫描。”林凡凑近屏幕,心中隐隐有些期待。这种复杂地形,往往是特殊生态系统或资源富集的区域。
声呐波束持续扫描,将海底的细节一点点呈现出来。
突然,在屏幕的一角,一个不同于周围海底沉积物、也不同于常见礁石的强反射信号点,清晰地显现出来。它的形态……似乎有些规则?
“放大这里。”林凡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阿明操作放大,那信号的轮廓更加清晰了些——一个狭长的、边缘似乎有些规则的凸起物,半掩埋在沉积物之下。
“这……不像天然的石头啊。”强子凑过来,挠了挠头。
水生也瞪大了眼睛:“有点像……沉下去的木头?或者……是沉船?”
沉船?
这个词让所有人的呼吸都为之一窒。
在渔民的口口相传和历史记载中,这片古老的海域下,埋藏着不少因为风暴、触礁或战争而沉没的船只,它们承载着历史,也可能承载着不为人知的财富。
林凡的心脏也猛地跳了一下。他想起了之前找到“牵星罗盘”的那艘古代沉船。难道,又是一艘?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阿明,记录坐标。强子,准备水下摄像设备。我们先不放潜水,用摄像头近距离观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