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海面上泛着银白色的粼光。
林凡站在船头,感受着略带寒意的海风。今日气运【白银】,是个顺风顺水的好日子。
“起笼!”他朝对讲机里喊了一声。
马达声嗡嗡响起,粗壮的绳索缓缓从海中提起,一个个吊笼浮出水面。阿明和李叔熟练地用钩子将吊笼勾到船边,解开笼口,哗啦一声倒出满满的牡蛎。
“哇!这批牡蛎个头真不小!”阿明拿起一个比手掌还大的牡蛎,啧啧称奇,“比我去年在老礁石区挖到的最大的还要大上一圈。”
李叔点头笑道:“活了五十多年,头一回见养殖的比野生的还肥。林凡,你这科学养殖的法子真神了。”
林凡微笑不语,心里却明白这是生态混养模式的成效。贝类与藻类共生,水质得到净化,饵料更加丰富,生长自然更好。
“别愣着,抓紧时间分拣装箱。”林凡提醒道,“按规格分好,特大号的单独放,赵老板说了,这些能卖到高档餐厅,价钱翻倍。”
三条船,五个人,忙碌而有序。一笼笼贝类被倒出,分拣,称重,记录,装箱。太阳升高时,甲板上已经堆满了装满贝类的塑料箱。
“统计出来了吗?”林凡问正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的小玲。
小玲抬头,脸上洋溢着兴奋:“林凡哥,初步估算,光是这批牡蛎就超过三吨了!扇贝也差不多有两吨,蛤蜊还没算完,但肯定超过一吨半。”
林凡点点头,心中快速计算。按目前市场价,这批货的价值已经超过二十万,扣除成本,净利润相当可观。
“告诉大家,这次采收顺利,月底每人发一万奖金。”林凡说道。
消息传开,船上顿时响起一阵欢呼。王嫂笑得合不拢嘴:“我家那小子一直想要台新电脑,这下可算能给他买了!”
大牛憨厚地挠挠头:“俺想给媳妇买个金镯子,她跟俺受苦这么多年...”
林凡看着大家高兴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两个月前,这些人还只是普通的渔民,如今已成为他海洋牧场的第一批专业员工,掌握了现代化养殖技术,收入也翻了几番。
“林凡哥,赵老板来电话问今天能送多少货过去。”小玲拿着卫星电话过来。
林凡接过电话:“老赵,今天先送五吨过去,剩下的要做越冬准备...对,质量你放心,特大号的占了三分之一...好,下午就到。”
挂掉电话,林凡指挥船队返航。满载的船吃水明显深了许多,航行速度慢了下来。
午后,岸上临时指挥部里,林凡和小玲对着电脑屏幕核算首期收益。
“苗种成本八万,设备折旧五万,人工成本六万,杂费两万,总成本二十一万。”小玲报着数字,“销售收入四十六万,净利润二十五万。”
林凡满意地点头。首期三个月就有这样的回报,远超预期。更重要的是,生态混养模式被证明可行,为后续扩大规模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