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东源村,海风裹挟着湿热的水汽,预示着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即将到来。林凡站在码头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心中既期待又忐忑。他的生态混养实验已经进行了一个月,今天是第一次全面检验成果的日子。
【今日气运等级:白银】
【气运值:8.0\/10.0】
【资源日志提示:实验田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建议今日进行中期评估】
希望这一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林凡喃喃自语,启动了小船的发动机。
实验田的变化
当林凡来到实验田区域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眼前一亮。原本只是简单排列的养殖吊笼,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的立体养殖系统。
最上层是牡蛎和扇贝吊笼,中间层是新引入的黑鲷鱼苗养殖网箱,底层则是蛤蜊养殖区。在各个养殖单元之间,还漂浮着一些龙须菜和海带苗绳,这些大型藻类既能吸收多余营养盐,又能为养殖生物提供庇护所。
水质看起来很不错。林凡取出测试纸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都在理想范围内,溶解氧6.9g\/L,氨氮0.02g\/L,比上次检测时还要好。
他小心地提起一个牡蛎吊笼,里面的牡蛎个头明显比一个月前大了一圈,外壳光滑坚硬,显示出良好的生长状态。
看来生态混养的模式确实有效。林凡满意地点点头,开始系统地检查各个养殖单元的情况。
科学评估
林凡按照学习到的科学评估方法,对实验田进行了全面检测:
生长测量:他随机抽取了每个品种的20个个体,测量壳长、体重等指标,与初始记录进行对比。
成活率统计:通过计数和对比放苗数量,计算各品种的成活率。
健康状况评估:观察养殖生物的活力、色泽、外壳完整性等指标。
生态系统评估:检测水质变化,观察水体中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两个小时后,林凡得到了初步评估结果:
品种初始平均尺寸当前平均尺寸增长率成活率健康状况牡蛎2.13.881%92%优良扇贝1.83.278%89%优良蛤蜊1.52.780%85%良好黑鲷3.06.5117%82%优良
黑鲷的生长速度最快,这应该是生态系统的综合效果。林凡分析道,贝类过滤水体提供清洁环境,藻类吸收多余营养盐,同时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
对照区的对比
为了验证生态混养模式的效果,林凡特意设置了对照区——采用传统单一养殖模式的区域。当他检查对照区时,差异变得很明显。
对照区的牡蛎平均尺寸只有3.2,比生态区的小了0.6;成活率也只有85%,低了7个百分点。水质检测显示,对照区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于生态区。
生态混养不仅提高了产量,还改善了水质环境。林凡在记录本上写下结论,这种模式确实比传统单一养殖更具优势。
意外收获
在检查过程中,林凡还有一个意外发现:在养殖区的边缘,自然附着生长了一些海螺和海参,这些都是价值较高的海产品。
这就是生态效应的延伸啊。林凡惊喜地想,健康的生态系统会自动吸引更多生物前来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