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镇上行与旧书摊(2 / 2)

到家后,他将东西归置好,第一时间就翻开了那本《生态混养技术探讨》,虽然里面的很多术语对他而言还有些陌生,但其中关于利用不同生物习性构建简单食物链、改善水环境的思路,让他深受启发,感觉眼前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今天没有新的渔获,但卖出了存货,补充了物资,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新的知识。气运值也因为成功交易、获取新知识(系统判定为“有效学习投入”)而稳步提升。

林凡觉得,这一趟镇上行,收获一点也不比出海少。他越发觉得,未来的道路,不仅仅在广阔的海洋里,也在这些点点滴滴的知识积累和规划之中。

气运为【青铜】。

林凡查看完气运,又特意去看了老村长家墙上那份旧的潮汐时间表。今天恰逢小潮死汛,潮水涨落幅度不大,水流相对平缓。

“死汛……虽然总体渔获可能不如大潮时,但有些藏在礁石里的家伙,反而会因为水流不那么急而更容易出来活动。”

林凡琢磨着书上看来的知识和老王叔闲聊时透露的经验,心里有了打算。

他决定不去深水的“林氏一号”渔场,而是划船到村子附近一片以复杂礁石区闻名的海域,当地人俗称“蛤蟆礁”。这里暗礁林立,水情复杂,大船容易触礁,小船也得小心翼翼,但据说藏着不少好货,平时来的渔民不算多。

青铜气运加持下,航行有惊无险。他小心地操控着船只,依靠【坚韧的木桨】对水下地形的微妙感知,避开潜在的危险区域,找到了一处相对平缓的礁石窝。

他没有用网,这种地方下网纯属自找麻烦。他今天的工具主要是【破旧的小铲】和【简易探珠钩】,目标明确——那些依附在礁石缝隙里的宝贝。

潮水正在慢慢退去,一部分礁石逐渐露出水面。林凡看准时机,跳上一块巨大而稳固的礁石,开始仔细搜寻。

小铲子撬开附着紧密的牡蛎(海蛎子),探珠钩灵巧地探入深缝,勾出躲藏其中的螃蟹和个头不小的螺类。他动作耐心而精准,效率远比普通渔民要高。

果然,在水流平缓的死汛期,这些底栖生物的活动迹象更明显了些。不多时,他的网袋里就多了十几只肥美的鹅颈藤壶(俗称“笔架”或“海鸡脚”)、好几只个头不小的石头蟹,还有不少辣螺和芝麻螺。

就在他专注于一块被水半淹着的礁石底部时,探珠钩碰到了一个坚硬光滑的东西。他小心地扩大缝隙,用钩子轻轻拨弄。

一只体型硕大、壳色深邃近乎发紫的青蟹猛地挥舞着钳子,试图反抗。这是一只正宗的“紫蟹王”,膏肥肉满,在市场上价格比普通青蟹要高上一大截!

“好家伙!”林凡心中一喜,青铜气运的小惊喜虽迟但到。

他熟练地用钩子压住蟹壳后方,避其锋芒,另一只手迅速上前,拇指和食指精准地捏住蟹壳后缘,将其稳稳擒获。

这只大蟹足足有一斤多重,在他的网袋里张牙舞爪,显得格外醒目。

潮水渐渐开始回涨,林凡见好就收,带着满当当的收获,小心地回到船上。

返航途中,他心情愉快。这次出行,更像是一次有针对性的“技术捕捞”,结合了潮汐知识、地形判断和工具优势,收获甚至比一些盲目出远海的日子还要好。这让他更加体会到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

回到村里,正好遇到几个刚回来的渔民,看到林凡网袋里那显眼的“紫蟹王”和不少稀罕的螺贝,又是一阵羡慕。

“还得是小凡啊,‘蛤蟆礁’那地方都能搞到这么多好货!”

“这蟹真肥!看样子就知道能卖上好价钱!”

林凡依旧是笑笑:“运气好,退潮时刚好碰到它出来溜达。”

他没有把这些货卖给赵老板,这些东西量不大但品质高,他打算自己处理。

蟹王和部分螺贝留下自己吃,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其余的则分给了左右邻居和老村长家,进一步润色邻里关系。

晚上,清蒸蟹王的鲜香弥漫在整个小屋里。

林凡就着鲜美的蟹肉,翻看着那本《本地区常见经济藻类图鉴》,看到几种可以食用且对改善水质有益的藻类,记下了它们的生长条件和大致出现的海域。

今天虽然没有去核心渔场,也没有动用测试纸,但基于知识的精准出击同样带来了不错的收获和气运值增长。这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功的感觉,让他倍感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