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回城潮(1 / 2)

知青开始逐渐回城了,甚至有一些属于偷跑回来了。对于知青,大家都是报以同情,但又嫌弃的。

毕竟,这些人回来之后,社会上并没有相应的岗位提供,所以他们就成了社会闲散人员。那么庞大的队伍,难免良莠不齐,有一些甚至锻炼者,见识了一些丑恶现象,品质也坏掉了。

偷鸡摸狗之事层出不穷,不用想,绝对有知青的功能。社会治安状况,可以说每况愈下。

棉纺厂还好,这么大个厂,总能安排一些岗位,还能保持基本稳定。有些工人为了孩子提前病退,把岗位就给孩子。问题是,这年头大家孩子都挺多的。

所以李致远的春天来了,张书记为了知青的事,脑壳疼。多少厂职工或者厂外的关系户,纷纷托人,就想要一个工作岗位。不只是他,各个领导都有这样的烦恼。

或许对于某些社会败类而言,这都属于幸福的烦恼。毕竟,这可是伸手的好时候。可这样的人,如今还属于少数派,大家都想解决厂子弟的就业问题。

这种问题,他们这些已经思想僵化的人,哪里有能力。所以张书记单独找了李致远聊三产的事情。不管怎么说,李致远也是张书记的妹夫,方便谈话。

当年领导层集体拒绝了李致远开办三产的想法,现在也不好意思提。主要是李致远说话非常难听,没人想触霉头。

“如今厂内出了很多偷鸡猫狗的事,你也知道,下乡的子弟回来了,但我们并没有那么多岗位。

人要吃饭,也要做事。这种情况,作为领导,必须要解决。上次你提的大力开办三产的事,我觉得可以搞,你提提你的想法。

投入不要太多,厂里虽然因为技改,产能增加,效益提高,但厂委会还计划明年再新建一些住房,所以腾不出太多钱。”张书记说道。

李致远冷笑,没有给张书记好话,“现在想起我来了,当初你们拒绝我,是多么干脆。”

张书记是了解自己这个妹夫的,没太在意他的语气,而是很干脆地问他,“有什么条件你就提。”

“我要入股新产业,不是我一个人,而是集体。只要有意愿的都可以入股。毕竟,厂里舍不得投入,那就只能集资办厂了。但厂里至少拿出百分之三十的资金。”李致远说道。

张书记虽然认为个人入股惊世骇俗,可是也解决了一个资金短缺的现实问题。他咬着牙点头,“可以。你要办什么厂。”

“服装厂,正好做我们棉纺厂的下游厂,风险低,投入少。”李致远说道。

张书记也觉得李致远的想法挺好的,也就同意了他的提议。这个事情还得过厂委会,但问题不大。

至于风险,一个快退休的人了,最后为厂子弟冒一次险,也不枉做了十年的书记。

厂委会的确通过了,但反对声音也很大。这玩意只要上会,肯定是风险共担。出了会议室,没人敢表示反对意见,怕被戳脊梁骨。

集资办长的公告很快发了出来,十元一股,想投入多少都可以,计划募集十万股,对外只募集四万股。

有六万股被棉纺厂、李致远、宋莹、黄玲瓜分了。

黄玲买股份的钱还是李致远借给她的,而李致远已经把全部身家都投入进去了。棉纺厂占了百分之四十五的股份,李致远占了百分之十,宋莹占了百分之四,黄玲占百分之一。

尽管只有四万股对外募集,可一周也只募集了两万股。这两万股,还是出于对棉纺厂的感情。最后没办法,厂办又发了新通知,买股份最多的一百人各有一个岗位可以安排。

有些家庭孩子多的,为了孩子的工作,狠狠心拿出积蓄购买股份,这才把最后两万股凑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