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大力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她尤其注重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原南宋的低级官吏、民间隐士、甚至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只要有能力、愿意为抗击蒙古出力,都得到重用。
她建立的考核制度清晰明确,使得吏治为之一清。
四年间,原本属于南宋的大片疆土(主要是江南、部分荆湖地区)被逐步整合,政令统一,民心归附,形成了一个以抗蒙为核心目标的、高效运转的割据政权。
四年后,南逃的南宋小朝廷在颠沛流离中,最后一位象征性的皇帝也病逝。
消息传来,控制区内群情涌动。
历经战火洗礼、目睹新政权带来的秩序与希望,军民人心所向,劝进之声不绝。
在此形势下,李莫愁与杨康审时度势,知时机已成熟。
于临安城内,祭告天地宗庙,宣布正式立国,定都临安(暂称行在),国号“夏”,取“华夏正统,光复旧物”之意,亦暗合“夏日烈烈,驱除胡虏”的雄心。
李莫愁与杨康共称“二圣”,不分正副,共同执掌最高权柄,开创了罕见的双圣临朝格局。
李莫愁称“文圣”,总揽政务、吏治、外交;杨康称“武圣”,统帅全军,主管军事征伐。
新朝班底:
· 户部尚书: 沈玉清,总管财政、税收、物资调配、户籍田亩。
· 医部尚书: 苏玉洁,总管医疗卫生、疫病防治、药材管理。
· 兵部尚书: 由一位在守城战中表现出色、精通兵法的原宋军老将担任,辅佐杨康处理日常军务。
· 工部尚书: 由那位擅长器械的墨匠徐方担任,主管军械制造、城池修葺、水利工程。
· 吏部尚书: 由一位被李莫愁发掘、以清正廉明着称的原地方学者担任,主管官员选拔考核。
· 刑部尚书: 由一位精通律法、铁面无私的能人担任,主持制定新律,肃清吏治,安定地方。
· 礼部尚书: 负责礼仪、教化、以及与周边残余势力的外交联络,由一南宋逃官之女担任(官员南逃之时未带女儿)。
至此,一个脱胎于江湖儿女情长、崛起于民族存亡之际的新生政权——“夏”,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拥有广阔的疆域、三十万历经战火的军队、充足的后勤保障、一套初步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行政体系,以及两位威望极高的领袖。
面对依旧强大的蒙古帝国,“夏”国如同巨石下顽强生长的劲草,准备迎接更加残酷的考验。
而李莫愁与杨康的故事,也从江湖传奇,迈入了波澜壮阔的天下争霸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