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是夸张了,但电影院少却是肯定的。
收音机同样如此,根本不是一般家庭能买得起的,当初阎埠贵有一台收音机,每次听广播的时候声音都要调到很低,就自己坐在旁边能听到,为的是省电,也是不想让街坊邻居占便宜。
看报纸就更不用说了,一来当前的识字率太低,很多人都不识字,自然看不懂报纸。
至于电视机,那玩意比电影还珍稀。
1958年,华夏才开始生产第一台电视机。
华夏的电视机产业起步很晚,在1957年才开始研制生产,1958年3月17日晚,华夏电视中心在京城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才标志着华夏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
而此前,全华夏的电视机,也不过才20台。
很多人说,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人民群众晚上最多的活动就是造人。
这也没错,只是这也是一项重体力劳动,饭都吃不饱,没有体力,怎么造人?
于是对于周边的群众来说,在救助站看热闹,听里面的人排练唱歌,也是一项不错的消遣了。
李俊也没有阻止这些人看热闹,在他看来,救助站的这些被收容的人,最终还是要回归社会的,和周围的群众隔离开来也不是好事。
他把排练的地方安排在了一堂前的院子里,这里地方最宽广,能容得下更多的人。
李俊还在堂前搭了一个不大的舞台,让排练更有舞台气氛,也深受救助站所有人的欢迎。
对于来看热闹的人,李俊划定了区域让他们站着观看,如果自己带了凳子也没问题,救助站不提供凳子。
同时让保卫科安排了工作人员维持秩序,防止有人捣乱、起哄,也防止一些人闯入救助站内部搞破坏或者偷东西。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救助站里有肉了,也不得不防。
院子里拉了点灯,亮度虽然不高,放在前世21世纪只能算是昏黄的灯光,但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是1959年,就算在京城,也没有实现用电自由的时代,有一盏灯已经显得很亮了。
通往跨院的月亮门边,李俊一边看着一堂院子里的情况,一边听着田小亮的汇报。
参加文艺表演还是给救助站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粮食要保证供应充足,肉类、青菜也不能断,表演用的衣服、鞋子等也要准备。
长远来看,还要准备过冬的煤、柴火、棉花。
这些通过之前卖猎物给有关单位、工厂,同时组织救助站里的人出去收集也有一些,但缺口还是很大,也让他有些忧心。
“站长,我们现在还有大米122斤,棒子面574斤,玉米面337斤,白面265斤,红薯1537斤,淮山688斤,野猪肉167斤,野兔31只,野鸡44只,各种野菜干800斤,现在咱们救助站一共177人,如果没有街道办拨付的粮食,每人每天一斤的口粮,我们只能最多撑二十天。”
李俊揉着眉心:“我再来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