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当女皇。
武则天就要尽最大可能削弱李唐皇室的影响力,她派人去过岭南。自己的两位哥哥拖家带口过得苦不堪言。
对于这两个哥哥,武则天是没有丝毫感情的,所以,她只是把自己的侄子武三思与武承嗣带了回来。
这两个孩子苦怕了,感激涕零,要为武则天效死。
这也是武则天最想要看到的情况,武则天的思路其实很清晰很直接——首要她要让自己的耳目遍布天下,再令心怀李唐的宗室与老臣离开,最后大举造势,自然而然就能让自己登顶至尊。
抱着如此想法。
武则天开始了行动。
风行一时的告密制度开启。刘仁轨这位老臣被武则天安排去了洛阳,刘仁轨还冷冷点出武则天不要学吕后。
武则天很恭谨,只是说您多虑了——确实多虑了,吕后有什么可学的,她可是要当女皇的人。
在这么一个大臣离开之后。
京城里只剩裴炎,还死死把持着中书省,他会利用自己手里面的相权,时不时跳出来跟武则天唱反调。
本来吧。
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僵持很久。
不过这时。
徐敬业之乱爆发。
老徐打着庐陵王李显的名义起兵。
这次叛乱。
可以说是老天爷的运道,直接就给武则天带来了巨大的政治收益——当然,也是一次刀尖上的舞蹈。
其实太后能否有效地控制军权,当时所有人都在观望,就连领兵去平叛的将军自己也在犹豫是否向前。
武则天当然不会什么都不做。
她早早派出了监军。监军舌灿莲花,说徐敬业打着李显的幌子造反,废李显的人里还有程务挺将军。
要知道。
程务挺是北疆的战神,你现在犹豫不前,回头烽烟四起,你是乖乖回朝接受太后问罪于你?
还是等着被程务挺打死?
这番话的威慑力十足。
那个朝廷的将军顿时怂了,挥军杀向徐敬业。自此,大唐的部分军权也正式落入武则天手中。而借着清剿徐敬业余党的名义,武则天大肆屠戮李唐宗室,各种王爷杀了一筐。
这些都是反对者。
不能不除掉。
京城里的裴炎曾经提议过,只要太后还政给天子,徐敬业师出无名,叛乱立刻就烟消云散。
说过这样的话。
同样被武则天趁势打上叛党的标签。
一并给下了狱。
要救裴炎的有,要落井下石的也很多,要救裴炎的武则天没有大肆株连,要落井下石的武则天统统给升了官。
这种手段当真是领先时代很多很多,那叫对人性掌握的叫一个透彻,渐渐地,自然也就没人来开口了。
真敢开口的,只有自觉分量很重,可以与太后叫板的人,这人就是程务挺。当初李治病重那两年,因为裴炎的杀降操作,把原本归降的突厥人再次逼反,也就是未来大家称呼的后突厥。
此时此刻。
程务挺正领兵在北方防备后突厥。手握重兵的程务挺,这时发声要救裴炎,的确够有分量。不过,其他为裴炎申辩的官员都没做处理,武则天不处理程务挺,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程务挺自己也清楚,不处置,并不代表已认同。
太后还是不会放过裴炎。
寒冬腊月,北疆风雪交加,程务挺还在军营里另想办法:要不要用更直接的方式来对抗武则天。
让自己跟裴炎更上一层呢?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
武则天手里虽有军权,但除了自己,还有领兵大将王方翼,他是李治前皇后的族兄必不可能屈服。
真打起来,当然有胜算。这个想法一定在程务挺脑海中掠过,然而,他这个时候已经没机会实施了。
风雪交加的北疆军营里,此时闯进了一个人,这人是鹰扬将军裴绍业,一个足以接手程务挺兵马的人。他从京城快马赶至北疆,没给程务挺丝毫反应的机会,当场在军营问罪拔刀开斩。
武则天雷厉风行,一代名将就此死于军中。王方翼没了这些人的支持,很快也被武则天流放崖州了。那几位替裴炎说话的人,几年后也被武则天手下的酷吏找了些理由纷纷流放、
贬谪。
至此,内外敌人,李唐宗室,余者寥寥。
武则天还做过试探,要还政给李旦,李旦辞了,大臣也都劝她,说还是太后秉政比较好。
武则天很满意。
她终于可以堂而皇之的昭告世人——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制如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
有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
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
卿等有能过此三者,当即为之。不然,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
多霸气的一句话。
后面就是武则天的常规操作,搞出许多祥瑞,暗示圣母临朝,改天换地,乃是天命所归。
690年九月九日,则天门前,阿武姑娘改名武曌,登临大宝。六十六岁的武曌终于是君临天下。当然,君临天下仍然不是这条路的尽头,之前杀程务挺王方翼,固然是要夺权上位。
同时也削弱了边防。
后突厥连年入侵,吐蕃日益强盛,高宗末年还攻下了安西四镇,国内也受兵祸侵袭急需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