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方面固然是授权,可同时也对武后形成了双重限制:一,普通的行政权仍然在李哲和宰相手中,只有特殊的军国大事,武后才有发言权;二,只有当李哲碰到难以定夺的军国大事时。
武后才有最终裁决权。
面对这份授权与限制并存的遗诏,武后的心情自然是喜忧参半。
朝堂自此就形成了宰相、皇帝和太后的三角权力结构,不仅可以相互制衡,而且还能互相帮助。
但是很可惜,
新皇帝李显太混账了。他想封岳父韦玄贞为侍中,相当于宰相预备成员。顾命大臣裴炎当然不肯。
这不是想抢饭碗吗?
估计李显想彰显一下自己的权威:「我把天下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区区一个侍中,算得了什么?」
看看。
这话能是人说的话吗?
此人丝毫没有其父母的神韵。
李哲的首次帝王生涯。
就因为这句没头没脑的气话中悄然地画上了句号。
李显的混账话正好给了裴炎机会,或者说是惹恼了武则天。裴炎立刻入宫对武则天汇报,两人一拍即合,联手把李显给废了。权力铁三角中的两个人都看不上李显,这件事基本就定了。
一位登基还不到两个月。
实际当政不过三十六天的皇帝。
就这样说废就废了。武后似乎连一根小指头都没动过,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就这样在转瞬之间宣告完成。
废帝对裴炎和武则天有什么好处呢?对裴炎来说,当然是获得了拥立新帝的定策之功,普天之下再也没有比「拥立」更大的功劳了;对武则天来说,则是自己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本来李显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全靠母亲扶持才能坐在龙椅上过过瘾。好好享受就好了不行么。
想指手画脚是没资格自然是心里面没有笔数。对武则天来说,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谁当皇帝不都一样?
《资治通鉴》中有句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这是帝国时代的常用手段。
霍光、董卓都用过,只不过武则天用在了亲儿子身上。
裴炎通过这次改革独揽了相权,这无疑是他前不久出面替武后打破权力限制的回报。说白了,这就是裴炎和武后之间的一场政治交易。而这笔政治买卖对武后来说显然是非常合算的。
因为三省合议的宰相制度不仅是对相权的分化和制衡,同时也是对君权的监督和制约,如今武后借裴炎之手削弱了门下省的驳议之权,这自然为她日后畅通无阻地行使最高权力打开了方便之门。
当然。
武则天也不是没有在这里面捞到好处。
她控制了禁军。李治去世前,在武后苦心经营的权力之网中,军队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武后当然知道,倘若没有军队的拥戴,任何执政者的地位都将是不稳固的。所以这一次武后特意提拔了两名将领,让他们分别掌管左右羽林军。这两个人就是程务挺和张虔勖。
当初裴炎为了排挤裴行俭,就把平定东突厥的功劳归给了他们。而这一次,武后又让他们掌管了禁军,程、张二将无不对此感恩戴德,从此成为武后的铁杆拥趸。也让武则天的腰板子直了很多。
所以。
武则天才能在不久后又罢免了裴炎。
逐渐掌握了宰相的任免权。
当年二圣的权力,此时全集中在武则天手中。至此,未来的女皇几乎大权独揽。
倒是和靠前一些的吕雉的情况俨然一样了。
而为什么武则天能够当皇帝?其他王朝也有强硬的太后,诸如吕雉,可她们都不能再进一步。
走向那个男人专属的皇帝宝座?
说到底还是坐到这个位置的手段,还有勇气以及权谋,当年学的东西,此时开始为武则天搭起了通向帝位的桥梁。
随着李治的离世。
其实一个时代就已经终结了。
在那个结束了的时代里,李治秉承贞观时代之余烈,将帝国的文治和武功都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
并且将大唐的疆域拓展得比太宗时代都更加广袤而辽远。这绝对是值得肯定,不能够去抹黑的事实。
然而。
也是在这个时代里。
其实帝国的命运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外交和军事已经是在频频受挫,内忧和外患纷至沓来。
是的。
在李治统治的后期,已经是有征兆了。
李唐的江山社稷也面临着从内部被颠覆的危险。随着李治时代的终结,一个新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帷幕。此时的大唐臣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终将令天地变色、令历史改辙的时代。
这个时代。
将诞生了华夏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女皇。
她的名字叫武曌。
武则天终于要变成真正的则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