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李治生命的最后几年,就算他想动武则天也是不可能了。废王皇后容易,废武皇后难那绝对是显而易见。
况且李治也未必想废,只能说是互相依存吧。
而眼看高宗已经时日无多。
武后自然要郑重考虑夫皇的身后事。
准确地说,武后必须确保在高宗宾天的时刻,自己能够有个好的结局,能牢牢掌控帝国的政局自然是必须的。
为此,她决定想办法让高宗离开长安,东幸洛阳。
因为长安是关陇集团的发祥地,是李唐旧势力盘根错节的老巢,在这里,武后难免会受到掣肘,无法放开手脚。而东都洛阳则不同,那是她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只有在那里武后才能自如地掌控一切。
只是这个时候。
在高宗已经病入膏肓的这个时候,要用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说服他离开长安,离开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有些困难。
武后首先想到的理由就是——封禅。是的,没有比这个更正当的理由了,也没有比这个更能说服一个即将离世的皇帝。武后劝高宗说,既然天下有五岳,那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封禅泰山。
因此接下来,应该前往东都洛阳,准备封禅嵩山,最后把五岳封一个遍。
封禅五岳。
这确实是个激动人心的建议!尽管眼下高宗的身子骨已经是弱不禁风了,可他还是被武后这个前无古人的倡议搞得有点心动。当然,也保不准这位幕后黑手,也清楚武则天想要的是什么。
他只是最后帮一手武则天……毕竟,李治到死都很笃定,自家的皇位,最后还是自家的儿子坐嘛。
他的笃定倒是没有错,不过,却也没有料到中间,武则天会逆天一波,来一个武周王朝吧。
其实。
高宗之所以默许武后的所作所为,甚至还帮她敲定大局,原因并不是他病糊涂了看不出武则天的意图。
之是因为高宗知道,一旦自己驾鹤西去,唯一可以稳定大局的人,唯一可以保证帝国在权力交接过程中不至于出现动荡的人。
只有一个,那就只有武则天!所以,他只能信任武后。
还有一个原因。
如果说,李弘和李贤其中任何一个现在还是太子的话,高宗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武后的势力。
同时加强太子那一头的权力比重。
只可惜,眼下的帝国储君既不是李弘,也不是李贤,而是一直让他深感失望的李哲。
他就像当年不遗余力地培养李弘和李贤一样,高宗也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李哲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储君。然而,令高宗大失所望的是,李哲和他的大哥、二哥根本没的比。
从小,李哲就沉湎于斗鸡走马,喜好射猎宴游,既无出众的品行,又无过人的才学,属于皇族中那种典型的纨绔子弟。其实对于一个普通的亲王而言,这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没有人能料到,高宗和武后最终竟然会三易太子,把储君的桂冠戴到这个纨绔子弟的李哲头上。所以,从小到大不曾受过严格的储君教育的李哲,身上的纨绔习气难免就会浓厚一些。
其实不管以前怎样,至少在当上太子之后,李哲就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已经今非昔比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储君,就必须主动减少一些玩乐,多学习一些治国理政的经验。
只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就在高宗和武后东幸洛阳期间,留守京师的太子李哲还是照样飞鹰走马、射猎宴游。深受高宗重托的薛元超一再劝谏,可李哲却依然故我。最后薛元超只好一状告到了东都。
高宗赶紧遣使慰劳薛元超。
李哲这副烂泥扶不上墙的德性,自然是让高宗极度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高宗当然只能希望在自己宾天之后,武后能够继续把握大局、全力辅佐太子。
甚至于希望武则天掌权,然后直接过渡给再下一代,虽然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但是除此之外高宗又能作何选择呢?
正因为此。
李治决定了顺武则天的心意。
只是李治有心去迁都,照理说心动不等于行动,可是日渐恶化的病情,确实实在不允许他长途颠簸。
所以。
这种情况下高宗不免又有些踌躇和犹豫。
正当武后为此犯难、颇感无计可施的时候,上天忽然帮了她一个大忙。永淳元年四月,关中遭遇严重的饥荒,一斗米的价格涨到了三百钱,吃饭问题又一次尴尬地摆在朝廷的面前。
由于洛阳拥有漕运的便利,储存了大量从江淮运来的粮食,所以从隋朝开始,每当关中出现灾荒,朝廷就会前往洛阳就食,这已经成为惯例。既然如此,高宗无论病得再厉害。
他也不得不宣布东幸洛阳了。
这一波。
武后自然笑了。
这就什么?
这叫时来天时地利人和!
不得不说。
武则天的运气是真的很好。
关键时刻。
老天爷似乎总是站在她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