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视频:盘点感动华夏十大千古人物 > 第93章 乾隆:李白写诗不如我!

第93章 乾隆:李白写诗不如我!(2 / 2)

如果世上只能选出一个诗人。

那么大多数人绝对会选择李白。

特别越是文人越会如此。

这个家伙旷古烁今的诗才、任侠快意的性格、把酒临风的气魄,让一代代迷弟迷妹心驰神往。

一直以来。

李白都贴着“狂”的标签。

众所周知狂妄的人会容易让人生厌,可是呢,李白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让无数人追捧他的狂傲不羁。

很多人觉得李白“狂”是通过他的诗,但是事实上李白的诗作虽然透着高傲,但却也有很多“狂诗”被人误会了。

看一看他在张狂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诗句吧。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这样的诗句从字面上看起来确实是有够狂妄,然而,其实这句是引用了春秋时隐士接舆唱着歌讽刺孔子积极入世的典故。

只是用来表达自己的一颗归隐之心罢了。

去查询一下背景就能知道,李白一生都在追求济世安民的政治抱负,这首诗是在晚年被流放遇赦之后所作。

当然。

虽然说的是一种要去归隐了的心态,但也能读的出不甘和无奈的自嘲味,和狂傲一方面的关系当真不大。

李白的诗很爱引经据典,特别是他信奉道教,所以常常用大鹏自喻,哪怕是在人生暮年也是如此。

这依旧不是什么狂傲。

毕竟大鹏其实是出自庄子《逍遥游》,历来被引用以表达作者的志向,李白化用典故来抒发情感罢了。

将他这样的自我比喻判定为“狂妄”是有失偏颇的一种做法。当然,李白也确实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们有错。他所有的干谒文章都透露着一种极其自负的心理,这也是后世人觉得李白“狂”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

这尽管是李白的风骨和性格,可却也同时是盛唐时期文人的普遍风貌,并不只是单单一个李太白如此而已。

年轻人都是差不多的情况,那么显然就是一种普遍的情况,不能够单一说是属于李白身上的个性。

唐代推崇思想的多元,各种宗教林立,其中最主要的是道教和佛教。唐王朝初期为了借助神权巩固皇权,极力推崇道教,而道教自由飘逸的精神核心,也影响着整个唐王朝开明奔放。

兼容并蓄。

例如“眼花落井水底眠”的贺知章,和李白初次见面相谈甚欢。

两人到酒馆饮酒,喝的尽兴却发现酒钱不够,贺知章解下佩戴的金龟充作酒资,这件事情就是做好的证明。

再比如孟浩然也是一样,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性格。

韩朝宗欣赏孟浩然的才华,想要举荐他,约他见面。结果,孟浩然在约定的时间与朋友饮酒。

别人提醒他,他竟说:“我在此饮酒,无比畅快,哪里顾得了其他!”这难道不比李白更狂一些吗?

真是大唐这个时期的土壤滋养了这么一批“狂人”罢了,而且,也只是在后世的人看起来这是张狂的表现。在这个时期,只能算是再普通不过的情况,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东西。

还是孟浩然。

多少人知道这个梦好人,他还敢当着唐玄宗的面说上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话语?

在那个快意旷达的时代,比李白张狂的比比皆是,和李白并称的“竹溪六逸”、“饮中八仙”无论哪一个都是孤傲张扬的,更不要说那些一生不仕的隐者大贤,单单说李白身上的狂傲根本就不值一提。

和这些个人相比。

求仕不得而心怀抱怨的李白更像是意气用事的耍孩子脾气。

“狂妄”的另一类表现,就是他的傲视权贵。先说力士脱靴、贵妃捧墨,这一类故事明显是后人杜撰。

李白是清高傲岸,不是轻薄浮躁。傲岸是精神上的俯视和从容,而不是琐碎细节上贪占便宜获得的自我满足。

一个心胸不够开阔的人是无法写出磅礴大气的诗文。

更不可能得到万世敬仰。

之所以会造成李白“狂”的印象,是因为李白四处干谒的时候,一直都秉持着他的基本理念平交权贵。

在华夏人的惯有思维里,总是媚于上而威于下。

对上不媚已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要说李白“平交权贵”的理念,简直是“有悖伦理”的一种情况。

自然而然认为他“狂”。其实,对李白来说,他既不媚于上,也不威于下,他是平交天下所有人。管你是什么王权富贵,还是什么街边野夫山民,在李白这儿,就统统都只是“人”这么一个概念而已。

他真正做到了没有歧视,没有任何“势利眼”的看待所有人,以至于,一个老农都能因他的诗句还流芳千古。

还有就是对待杜甫这么一个“知己”的时候。

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后,那个时候的李白可是诗名正盛,毕竟能受到帝王如此礼遇的未有几人。

而他当他游至洛阳,遇到了蹭蹬的杜甫,面对这个比他小十一岁,并且落魄江湖的年轻书生。

李白也没有丝毫没有傲慢,相反,他们意气相投,一见如故。这个时候的李白这么可能知道面前的小年轻以后能成为一代“必背”诗人?只是因为大家同样的心系苍生并且胸怀天下而志趣相投。

换做其他人可不怎么可能有如此发展,毕竟,那个时候的杜甫就是个小人物,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就跟后世的明星不可能和一个普通人做朋友是一回事,也就只有在李白这儿杜甫有了能够圆梦的机会。

一个天真飘逸,一个老成淳朴,这样的性格让他们在诗词造诣上,也算是各开了一派先河。

也在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李白一生志在匡济天下,无论是干谒诗文中的妄自尊大亦或吹捧奉承,还是给玄宗的诗中借古寓今的隐晦抱怨,亦或天下大乱前指名道姓的针砭时弊,他都是秉持着自己的正道心念坦荡磊落。

实际上。

李白也非常的“宠粉”,并非多么的高冷。

放到后世就可以被称作“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不只是杜甫,有个叫魏颢的人是李白的忠实粉丝,他跋涉三千多里,寻访李白,终于在扬州得见。

他俩都是傲岸之人,性格相契,成了忘年之交。李白更是把自己的诗稿交付对方拜托他整理成册。

在东鲁时,有一日一个小吏带了两条鱼一斗酒来拜访李白,李白也是立刻让店家烹煎出来和小吏对饮。

尽兴之后提笔赠诗策马而去。

说不尽的洒脱。

对待任何人都如此的真诚,很难不让人让人想起《天龙八部》中,乔峰、段誉初遇对饮的那种画面。

说不定金庸老先生笔下的侠客,其实就有李白洒脱俊逸的影子,这种可能性实际上还并不算小。

毕竟。

从金庸的诗句当中,难免会看到几分李白的影子,说金庸没有被李白影响,那绝对不会是一个合适的判断。

李白不光是粉丝真诚,他对陌生人一样慷慨。扬州,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十年一梦”的风流缱绻。

然而对李白来说,却全是诗酒畅达和任侠快意。

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当时的李白仍在苦寻仕进的路上,但他散尽千金,接济落魄的书生,不为名利,但求的只是一个心安。

李白身上闪耀着太多人性理想面的光辉,他处事的态度也是率性而坦荡。

李白第一次到黄鹤楼,对崔颢所作的《黄鹤楼》由衷的欣赏,说“眼前有景说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在黄鹤楼没有题诗,因为他觉得,此间风情已被写尽,便无需再多费笔墨了。

要知道。

这绝对是一个极为不可思议的情况,毕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那些个没什么本事的文人都一个个自以为天下第一,可偏偏有着天下第一风姿的李白,却能够自谦的说上一分别人厉害。

能够谦虚相待已然不易,坦然的欣赏别人更加艰难。李白真的是胆怯,不敢去写一首诗来进行比较吗?

当然不是。

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与《黄鹤楼》难分轩轾,很多人觉得是李白意欲一较胜负。

但实际上确实不然,两首词都是意在其间,天然成韵,如果有了胜负心,辞藻难免会为心所累,读来不会如此酣畅,李白应该是兴之所至,隔空相和罢了。他有着足以与任何人对战的才华却不稀罕用来对战。

从这些事情上就不难看出,其实“狂傲”之于李白,更像是忠实的粉丝,强硬的给爱豆贴上的标签。

毕竟不管什么年代,名人都需要自己的辨识度。实际上,李白的身上傲很多,但是狂还真没有多少。

他对于诗的感悟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对他这样的人来说,风动月影,只是一望便成了诗性。

而有的人皓首穷经,却感受不到心底的欢喜,便只能是堆砌词句,最后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做上一首诗篇。

自然两者是无法比拟的,李白属于让人羡慕的前者。

大巧自然,人力和施说的就是李白的诗,李白的诗不事雕凿,没有惊人之语,读来也并不那么工整对仗,但情韵自然、一气呵成、肆意畅快,浑然天成,究其原因便是因为他所写的是自己当时的心意一动。

一念之内。

他看到山河阡陌,有草木呼吸。

而山河草木自有平仄,李白挥笔下来来的那些个诗词,不过是用自己的一时心动做个韵脚罢了。

讲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个人,被一只老虎追到了悬崖边,他跳下去,抓住一条草藤吊在崖壁上,而藤也不堪重负开始慢慢向下滑落。

这时日厂人看到了藤旁边长着一颗野草莓,他的选择是用了很大力气,采到那颗野草莓去品尝它的滋味。

李白就是如同这个寓言当中的人一般,无论人生当中碰到了何种境遇,他都能够感知到当下的美感。

不管是悲喜苦乐。

所以。

就有了李白让无数人喜爱的真性情。“大鹏一日同风起”的豪迈自负;“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兴奋骄傲;“随风波兮去无还”的无奈哀婉;“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凄凉愤懑。这些都是那一刻的真情写照。

一切的种种使得李白得以流芳千古,却也使得他的仕途从一开始就注定,他的天赋同样是仕途的绊脚石。

因为真性情不免就带着孩子气,天真烂漫的李白是风华绝代的诗人,也就无缘成为一个叱诧风云的政客。

他一生紧抱的政治理想,注定是一个令人叹惋的错,而他对错的执着,也被他的率性描绘成一幅凄美的画作。

世人之所以那么的推崇和喜爱李白,还在他精神的丰富、独立。“儒”、“道”是华夏士人灵魂的两翼,支撑起他们的理想和归宿。而李白简直就是所有士人梦寐以求的范式人物。

是他们的终极理想。李白真正的人格魅力所在,便是他的那一种天赋,就是对当下之美的感知力。

他既怀求仙问道、仗剑江湖之心,又不舍跻身庙堂,匡扶天下之念。他以道家的恢弘浪漫,去践行儒家的济世安民。如此亦儒亦道观念的形成,是那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孕育出的一颗明珠。

儿时饱读诗书,少年仗义行侠。形成了李白性格的基本面。

十八九岁的李白拜赵蕤为师修学一年。赵蕤,后来和李白并称“蜀中二杰”,以其“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闻名当时,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辞而不就,隐于山林,绝对可以说是真正的隐士。

有大本事的那种。

此人对李白非常欣赏。

将自己的文韬武略,治国安邦之策,倾囊相授,这对于李白的思想观念和未来的处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李白是受箓的道士,但他并不拘泥于身份,所谓“儒”、“道”,不过就是一念之间的随意转换。

心所在处便是身所在处。他既可以做到心无旁骛体验当下,又能够坚守初心,一生不改自己的性格和追求。

他执着着“身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夙愿,也流连在对曲水流觞,仗剑行侠的沉醉。但这也就注定他在暗流涌动的朝堂,缺乏政治上的觉察和远见,一切就好像是命运的注定。

这对他个人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是文坛的大幸。身为文人,一旦寄身于封建官僚体制,命运多就不由自己掌控了,毕竟,个人的情怀往往会泯灭在庞大冷酷的体制之中而泯然众人。

如果李白如愿入仕,他要不随波逐流,要不被排挤碾压,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后世人们所认识的李白。

在后世人心中的李白是什么样的呢?

他身上有着古代流行语大师、文案大神,绣口一吐便是爆款刷屏的多个标签,说起这个后世人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大诗人,大家第一个反应必然是那个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评语。

然而。

其实在整整九百卷的《全唐诗》中,李白所占的篇幅并不多,仅仅从第一六一到第一八五卷而已。

离十分之一都差得远,从数量上是不可能达到“半个盛唐”这样的内容的,可是恰好就是这样的一个李白,依旧是能够一直稳坐“诗仙”的宝座,其大佬级别的地位令后人无法超越。

也无人质疑。

甚至之后的“诗魔”李商隐,也因为有李白珠玉在前,只能被人们称作“小李”,而“大李”还是那个李白——此处应有李白带着墨镜的表情包,上面写有“我就是这么厉害”的字样。

能够做到这一切的原因。

自然是因为李白的诗作当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佳作,是浑然天成的神作,是一切发自内心的情感舒张。

可以说如果李白出生在后世,他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流行语大师与文案大神,写下的文案无一例外都会成为现象级爆款。

深喑传播学之道的李白对汉子的拿捏可谓是驾轻就熟。

“你咋不上天呢?”

这句话是后世人耳熟能详的话语,殊不知第一个说出这个金句的正是李白,在千年前他就幻想着上天了呀。他绝对是几千年前的正能量.心灵鸡汤大师,以身作则颇具权威的那种。

永王之乱中。

失意太久的李白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选边站队,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卷入了政治斗争。

他想要辅弼平叛,却成了辅弼叛乱。

永王兵败后,“附逆”的李白成了阶下囚。狱中的李白四处写诗求救,他最先想到了之前和他同游梁宋时侠气纵横的高适。而当时身处高位的高适选择了作壁上观。虽然实现了“明哲保身”,但他也无缘了“肝胆相照”。

幸运的是李白后来得救出狱,出狱后第一件事,他又向朝廷上表,推荐自己,文中从才华和品行等方面极尽夸耀,和以前一般无二。这其实对于一个五十七岁的老人来说并非易事。

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坚持,历经磨难,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没有让他沉沦悲观,他出走半生如今仍是少年。

李白一直在等待朝廷的录用,等待着安定六合,一扫胡尘的机会,最后等来长安洛阳收复的捷报,也等来了他流放夜郎的消息。辞别妻儿,五十八岁的年纪,又匆匆上路。

人生最凄凉,是多年后故地重游,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当他再次登上黄鹤楼,早已没有了观景赋诗、临风唱和的兴致,只是听着呜咽的笛声,眺望着鹦鹉洲,心中满是为祢衡因傲而死的哀婉。

流放的这一年,李白体尝着凄凉悲苦,但没有沉溺其中。在他五十九岁遇赦之后兴奋无比的写了《朝发白帝城》。

多数人年近花甲,早已修炼到宠辱不惊。

而李白这首诗字里行间满是意气风发,仿佛自己依然是往日那般的鲜衣怒马。他经历了晦暗曲折仍是天真烂漫。

李白浪漫的人生蓝图,虽然被世事无情践踏,但无论是面对朝堂的奸佞当道、天子的醉生梦死,还是理想的凋敝幻灭、山河的飘零破碎,他都执拗的、小心的呵护着心中那一盏寥落的灯火。

踉跄的寻找着苍生的出路。

他坚定执着的品格让他人生的每一帧定格。

都成了一幅唯美的画。

世事浮沉,每个人只是一叶扁舟,没有楫棹,只有风帆,有的人顺势而为,很快可以到达彼岸。

有的人迎风弄浪,呈现了另一番激情畅快。而李白两者都不是。他向往彼岸,却随着心意鼓弄着风帆,无论和风丽日还是狂狼滔天,他都能沉醉在当下的欢喜、悲伤,过后依然充满着希望。

李白。

便是因为他绝世无双的诗才,以及这矢志不渝的品质,还有自由平等的人格,才赢得了万世人们的爱戴。

在李白去世前写的《临终歌》中,依然以大鹏自诩。他扶风而上,飞过了河清海晏,飞过了烟雨迷离。人们典藏起他诗酒酬唱间的嬉笑怒骂,慢慢品味这份凌于岁月之上的俗世芜杂、山河自在。

千年以后,李白的金句也时常被现代人各种引用。考试失利或被公司炒鱿鱼,人们会借李白的诗句安慰自己。面临高考的关键时刻,无数学子会用李白的诗句抒发豪言壮志。

与朋友聚会侃大山,兴致来了还会大喊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然后,大家组队把老婆扔在家里去网吧五连坐,后面回家会不会跪键盘无所谓,听李哥几千年前的劝说才是王道。

做了好人好事的人也会谦虚表示劳资不稀罕被人采访。

因为得“深藏功与名”表现逼格。

从这些情况不难看出。

李白不止是“行走的金句制造机”,每一句诗爆款刷屏的程度,都能令无数自媒体人望尘莫及。

他更是无形之间影响到了后世的人们的种种思想。横跨数千年,依旧是使得世人受其印象颇深。

如此本领便是他在文字当中留下的思想传承。

当然。

若是李白活在后世的话。

他也肯定会是一个极为厉害的广告能手,懂得各种猝不及防打广告,可以使得甲方爸爸笑的原地嗝屁的那种。

咳咳,不是怨念大不大,是形容词就这么形容比较妥当。

李白不仅擅长写刷屏流行语,广告文案的水平也是一流。在李白的诗歌中,衣食住行的“广告”基本全都囊括,任何甲方爸爸只要请到了李·文案大神·白来代笔,就不愁自己的“产品”曝光度了。

关于“楼盘广告”,李白就有《夜宿山寺》一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瞧瞧。

简简单单几句。

形象而又逼真地突出了“这栋楼”的“卖点”——屹立山巅是栋山景别墅、高耸云霄可以登高望远。

甚至同时在夜晚还能欣赏到璀璨星空哦。

将一座难以想象的宏伟建筑通过文字展现在众人面前,令人身临其境,现代的高科技比如视频直播、3D投影,与李白这首诗相比都逊色了很多。更不用说李白为最爱的酒写的“广告词”了。

完全是真心诚意,而且让人一看就想要喝酒,比李家奇的“所有女生”更加有令人想买的冲动。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的前两句重点描绘了美酒的“色、香、味”,这种出名的兰陵美酒,生产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醇浓的芬芳闻之欲醉,盛在晶莹剔透的玉碗里,闪着琥珀般的润泽,吸引蛊惑着人只想快点尝一口。

诗的后两句又打出了一张百试百灵的“感情牌”,点出华夏人都经历过的“乡愁”。只要喝下这杯酒,仿佛浓浓的乡愁也不足畏惧了,进而升华酒的内涵,治愈每一位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

这番“组合拳”的文案一出,只想让人跪着喊他大神,甲方爸爸们自然是会乐得合不拢嘴然后上气不接下气……咳咳,到时候谁请得到李白来打广告,毛台什么的都要靠边站。

个人风格强烈,增加大众记忆点李白也很会打造“个人品牌”,在大众的印象中他的关键词是“飘逸”、“天才”、“古惑仔”。

这些人格魅力在他的诗中均有体现,让人一看到诗就能立马想到李白这个人,任何想模仿李白的人都模仿不到他的精髓。

因为李白写诗不为任何人,他就是在写他自己。清朝洪亮吉读李白的诗就讲了一句著名的话。

李青莲写诗,像不沾纸。

这句话概括出了李白诗句的一个明显特点——飘逸。李白本尊也的确是一个极度追求浪漫潇洒的人物,

他好酒也爱剑。

留下不少关于酒与剑的诗篇,

想想看,带着一柄剑、一壶酒就有勇气只身走天涯,这样的洒脱与豪情真的就是最为让人向往的个人形象。

南宋诗论家严羽关于李白写诗也有一个精妙的比喻。

他说李白写诗是用胸口喷出来的,当别人还在绞尽脑汁思索的时候,李白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

李白的诗中充满了灵气,比如看到庐山瀑布就马上出口成章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普通人想都想不到把瀑布比喻成银河,可见李白的思维很是跳跃,特别富有想象力。

这就是天赋使然。

读李白的诗容易让人有亲近感,也容易产生画面联想感,最关键的是一字字一句句你都能碰触到李白这个人。

像是穿梭了千年时光。

他如多年好友般拍拍你的肩头说:“你来了,一起喝酒吧”。李白,这位唐代大诗人对文字的造诣可谓是登峰造极,他的诗歌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的烙印在华夏人的骨子里。

严格在说,李白平生,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表现,大成就,但这要看从什么角度去进行理解。

如果从一位政治家的成长道路理解,李白不过是庸人一个罢了,李白的道路就是一条失败的道路。可如果从成就一名伟大诗人的道路去理解,李白走的正是一条幸运之路。

英雄之路。

没有李白式的经历,怎能成就李白式的诗章?没有李白式的道路,怎能成就盛唐文化的超越与辉煌?

李白的诗人之路很值得后人深思与回味遗憾的是,怕连李白本人在内,对个中奥妙也不能明白。

无论大家是否喜欢,读李白的诗都像鸟儿展翅、树叶抽芽、花儿怒放、自然万物蓬勃生长一样理所当然。

李大诗人曾立下志向,誓要“垂辉映千春”,其实他已经达成了目标。

他的文字已经做到了流芳百世,而他本人也将与文字一起继续辉映下个、下下个、下下下个……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