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江升仙神投影的消失。
诸天历史位面的人们。
恢复了生活。
而就在大唐位面。
在看完了隋文帝的视频之后,李世民自然也是在以史为鉴,他也是发现了自家王朝,有诸多隋朝时期的毛病存在。
没办法。
毕竟很多东西都继承的是隋朝的东西,自然而然不可能只继承好的一方面。李世民开始大力着手改变起了自家王朝。
而在这期间。
他除了每天照着《育儿宝典》八百本书教育孩子,也是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祭天的大典,他确实非常重视这一次大典。
如果说以前做这些,只是遵循祖制,迫不得已,可现如今受到仙神真正的恩惠,知道了老天真实存在了之后。
就由不得他们不认真对待了。
“也不知道老天爷喜欢什么样的东西。”
李世民在准备祭品的时候,那叫一个感觉到犯愁,说实话,他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不知道到底要贡给老天什么宝贝才好。
“因为了仙神的认可和奖励,我们大唐才拥有了更好的条件,更好的未来,对于给仙神的贡品绝对不能够马虎。”
一旁的长孙皇后不知道第多少次提醒了。
让李世民很是无奈。
他也明白这个道理,然而,大唐虽然地大物博,但大多都是黄白之物而已,想来那些东西对于仙神而言完全就是垃圾。要给仙神找贡品,就得找举世罕见的才行,李世民这些天为了这件事白头发都多了几根。
每天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大唐的宝库当中。
他已经选了很多的东西,但还是觉得不怎么够,李世民“很明白”凡间的物品,可能对于仙神而言都没有太多的意义。
或许。
这种祭品。
得靠祭天的人的心意去选择。
“朕最爱的是什么?”
李世民冥思苦想。
看了一眼身旁的长孙皇后,立马就是疯狂的摇头,开玩笑,仙神再怎么值得感激,他也不可能将自己的皇后献给仙神。
那实在是太……太难以用言语形容了。李世民排除了一个“可能正确”的答案,继续开始在自家的宝库里来回翻找。
忽然间。
他看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东西。
兰亭序集。
此时。
这本无论古今,都大名鼎鼎的物件,就摆放在一个珍贵的盒子里,以前吧,时不时李世民就会拿出来临摹一二。
他驻足在了这本王羲之的著名作品前面许久。
良久之后。
一咬牙。
便也将这个他宝贵的不能再宝贵的东西,选入了献给仙神的祭品名单当中,这都是为了保住自己另外最喜爱的事物啊。
想了想长孙皇后,又看了看兰亭序集,该如何选择,李世民当然懂,为了皇后,只能牺牲这本传世至宝了。
“哎,希希望仙神喜欢。”
李世民真的是感觉很心疼,不得不说,把这个东西拿出来给江升,他确实下了大决心,估计跟割肉一样的艰难。
要知道。
为了这本兰亭序集。
他可是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
从很久以前开始。
李世民一直都是一位书法迷,所以便也是书圣王羲之的忠实地粉丝,他梦寐以求的就是想要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
所以。
在登基以后。
他便利用皇帝拥有的职务便利,四处搜罗王羲之的墨迹,可以看得出来,他对于王羲之的书法真的可以说爱不释手。
哪怕是不出名的稿件也是珍爱有加。而王羲之的这件宝贝兰亭序集,不只是李世民想要,对于王羲之来说也很重要。
属于是用了王羲之毕生的功力写完的宝贝,因此王羲之一直把《兰亭序》放在手边,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把自己的挚爱《兰亭序》传给了他的孙子。他的子孙们自然也把这件书法作品当成了传家宝啊。
一直到他的第七世孙智永。
由于智永这个家伙,可能失了恋,看破红尘,很早便出了家的原因,所以智永死了以后,便把这幅作品给了自己的徒弟辩才,辩才对于这幅作品也倍加爱惜,他在房梁上挖了一个洞,放在了房梁上。
可即便如此。
李世民的百骑司还是找了过来。
李世民在派人几经波折也没有找到后。
于是就派了一个卧底进寺庙。
还不是一般人。
监察御史萧翼。
让他不管用什么办法都要带回去兰亭序。
萧翼自然知道李世民到底多重视,于是乎,这个家伙将将自己装扮成了普通人,带上了王羲之的杂贴几幅,以在朝堂周旋都如鱼得水的功力,慢慢接近辨才,骗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后,在谈论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
他也是各种引导,终于让辨才拿出了兰亭序。随即,便是一天趁辨才离家后,萧翼借故到了辨才家取得了兰亭序。
通过套辩才的话,他一是得知《兰亭序》竟然在房梁上,于是便直接把它“取”了回去,连夜送到了李世民的手里。
后萧翼以御史身份召见辨才。
辨才恍然大悟。
知道受骗但已是悔之晚矣。
虽然这不光彩的事情是萧翼做的,但是要说李世民不知道那绝对不可能,而就是如此,他还是好好赏赐了一番萧翼。
可想而知。
李世民到底是有多喜欢兰亭序,才会对这种抹黑自己名声的事情,也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了。
兰亭序落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手里。
他确实很喜欢,从后来李世民死后,还把这幅作品带进了自己的坟墓,然后再也没有见过天日就能够看得出这一点。
后世不知道多少人可惜了这天下第一行书。不过呢,也有一种说法,是大唐孝子李治又偷偷把李世民的兰亭序调换了出来,这种事情大孝子李治也确实做的出来,可不管是什么情况,这本无价之宝在后世都是不见踪影。
现如今。
李世民在抱着皇后进棺材,和抱着一本书进棺材之间,做出了选择,兰亭序的历史,在这个时空便发生了改变。
“来人!将这兰亭序,放进大典祭品里。”
李世民下定了决心,自然就不再多纠结,他也不想继续多留手里一刻,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他还是非常明白。
在看到是有些舍不得,不过,终究是不会再改变这个决定了。
“爹爹,之前不是有外地的朝官回来,给陛下带回来了一头祥兽么,何不一并献给仙神?仙神一定也会喜欢的!”
在一旁和皇后玩耍的大唐公主李丽质。
竟是在这个时候也奶声奶气的说出了自己的提议。
那些皇宫国库里面的宝物,她觉得完全算不得什么,作为小孩子,她对于前些日子,有人献上来的祥兽倒是颇为喜爱。
因此。
此时她便是提议李世民将祥兽献给仙神。小孩子嘛,肯定是觉得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就是天底下最好的东西了。
对于仙神给予大唐的帮助,小公主虽然不是特别懂,但她还是知道做人要感恩,所以就“忍痛割爱”让出了自己最喜欢的瑞兽。
而对于李世民而言。
一个珍奇的动物而已,看到了长孙皇后开口,他也是想都不想就同意了,毕竟,连最宝贝的兰亭序都给出去了。
“都行,让你母后你看着办吧,朕有些累了,先去休息了一下。”太宗皇帝不是真累,他是心里面还舍不得呢。
此时的心情那叫一个惆怅。
决定以睡觉。
来安抚自己的内心……至于怎么个睡法,那是大多数皇帝都很清楚明白,却唯独前朝的隋文帝不会懂的方式。
一段漫长的时间后。
祭天开始。
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古人最重视的典礼莫过于出征和祭天。
而今日的祭天是为了叩谢仙神,对于大唐和李世民来说更是意义非凡。
所有人都是前所未有的严肃。
祭天仪式说到底是人与天的交流,历代王朝都由天子来亲自主持祭天仪式,而祭天的祭坛一般为圆形,象征天圆地方。
在后世明清的祭天祭坛遗留了下来,就是天坛,而隋唐两代的天坛则毁于历代的战火,现在看来唐朝的天坛,相比明清时期的那种秀气,隋唐的天坛修建的还要格外恢宏一些,继承了一脉的汉唐的风采。
仪式的第一项便是迎神。
和后世大明差别不大。
在天坛上正中摆放的鎏金铜兽燔柴炉。
里面升起袅袅的白烟。
象征将人间敬天之意传于上天的寓意。
“父皇,该向上苍行跪拜大礼了。”此时,被育儿教育改变了不少的李承乾,无比恭敬的对自己的父皇轻声说道。
他现如今在自家这位父皇面前,已经没有了太多以前的那种害怕和恐惧,也跟李世民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关系。
父子两人的关系好了很多,对于这一点,李承乾也是真心感激着那位化名江升的仙神,感谢着祂所代表的上苍。
“好。”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后点了点头。
走上高台。
在他们的前面。
便是竖立着新做的江月仙神的牌位。
这倒是跟明朝的朱元璋父子的做法有不少区别。
怎么说呢。
都是有各自的想法吧。李世民依照礼节,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九虫纹饰图案,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冠冕,腰间插着淡黄色的玉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天坛东南侧。
他带着太子和皇后位居正中。
面向天坛下跪。
两旁的文臣武将亦是如此。其实吧,这种祭天皇后一般是不会参加的,但谁让长孙皇后是也被江升认可的千古贤后呢。
再有上一次仙神的隋文帝颁奖里,亦是大力称赞了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这让诸天历史位面很多人对于皇后的看法都改变了不少。
虽然不至于提前掀起男女平等,但是还是让皇后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特别是隋唐,压根不会有人说皇后不配参加祭天。
“哗啦啦!哗啦啦!”
鼓乐齐鸣开始。
象征着周礼余韵的编钟响起悠悠声响。
两名大唐现金,和未来的皇帝,以及大唐的皇后,齐齐向着江月仙神的神主牌位一拜,那神态虔诚的不能再虔诚。
照理说皇帝祭天。
祭的不应是虚无缥缈的神。
而是列祖列祖。
神由王来赦才对。
然而。
在受过仙神大礼,见证了仙神伟力后,就算李世民自个儿再没有笔数,也绝对不会有人再同意什么神由王来封。
君权天授!
这才是现如今诸天历史位面所有人的认知。
而作为已经被仙神认可的李世民,对于这个说法自然不会有任何抵触,毕竟他可是能够成为这个说法下的最大受益人。
“呼呼~”
在天坛正中间的柴垛燃起熊熊的圣火。
宫人牵着牲畜走上前。
被李世民亲手宰杀后扔进火焰中间。
与此同时,扔进去的还有玉璧、玉圭、缯帛等等献给仙神的献礼,然后李世民用身上佩戴的仪剑挑起柴垛中的柴火。
积柴中的烟火开始高高地升腾上天。
意图是能使上天发现下界有人正在祭天。
这就是燔燎,也叫禋祀。
大唐时期的这一次祭天,在非常庄严的上演着,有一说一,相比较明朝的祭天,这将祭品扔入火里面的行为属实有些暴殄天物。
还好。
还好。
扔进去的刹那。
就都消失了。
并没有被大火吞噬。
......
大秦时空。
“朕让你们记录的东西,都拿来给朕看一看。”始皇帝如今身处大殿,风姿依旧,全然没有昨日那种落寂的味道。
在这文武百官面前。
他依旧是人间最霸气的皇。
“是,陛下。”
有宦官将整理好的东西,交给了大太监赵高,再由大太监传递给了始皇帝,这个流程是从荆轲刺秦皇后定下的。倒不是嬴政怕了,而是百官们怕,所以这个流程不可避免,为了防止还有人御前刺王。
“不错,不错,我大秦,当学习这上面的诸多政令。”
始皇帝翻阅着。
脸上露出了略显喜悦的满足。
这整理好的东西。
自然就是隋朝的一些措施。
是大家研究。
关于隋朝为什么崛起的那么快的原因。
有一说一。
在很早以前仙神刚刚出现的时候起,始皇帝就在叫人记录这些东西。
然而呢。
像是明朝,宋朝之类的朝代,他们的很多东西都不适合明朝,即便是唐朝,也和大秦的情况有很多区别。
唯独这隋朝。
和大秦的情况那不是一般的相似。
嬴政自然是引起了高度的注意,特别是通过仙神看到了未来,隋朝的发展速度之快,让他们这些人瞠目结舌之后。
更是重视了起来。
隋朝到底多么的富有?
储资遍天下啊!
这意思就是在那个叫隋代的时间。
全天下各地的储备物资都有非常大量的储备,即使发生什么灾祸,这样大量的储备物资也可以减少百姓的伤亡。
这样的情况。
隋朝得是何其的富有?
始皇帝自问大秦是远远不如的。
隋朝只是经历了两代的皇帝,这其中后面那个统治者还是个败家子,可隋朝还是富有到几乎没有王朝可以比肩!
这种情况。
始皇帝当然想要复制奇迹。
他也确实和自己的臣子们一起研究了出来。
怎么说呢。
华夏自古以来就一个农业大国。
所以土地就是国家财产的基础。
稳固了土地的发展。
就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国家的财政。
隋朝的皇帝比任何人都要早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那个隋文帝便选择了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先进土地制度。
均田制。
在详细的了解了一番这个制度的情况之后,始皇帝便能够断言,这绝对是隋朝能够拥有这么大量财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也的确如此。
至于为什么魏晋时期没有显露。是因为均田制虽然是魏晋南北朝的产物,但是基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分裂,均田制施行的并不彻底,因此也就不能把均田制的优势给表现出来,而在统一的隋朝里就可以将均田制彻底实施。
在开皇元年。
那个隋文帝就颁布了均田令。
大致意思就是每一个成年男性都会得到国家分配的八十亩田地来种植庄稼,而每一个妇女则会得到四十亩的田地来种植庄稼。
不止如此。
隋文帝还考虑到家里没有年轻壮劳力的情况,就以一头耕牛风雷六十亩的田地来算,四头耕牛就达到了上限,但是这些土地的所有权仍然是归国家所有,百姓们只有使用权,所以到达一定年限后会被国家收回。
因此。
有了明确的土地分配数量规定,并且统一的环境让这种措施可以彻底施行,就保证了每个农民都有土地可以耕种,既然能够耕种,就可以有金钱,就能交上国家规定的赋税,这种现状越稳定国家的赋税收入就会越多。
隋朝继承了前朝先进的均田制,并且在隋朝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将均田制彻底实施完成,均田制的优点自然就显现出来。
这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让农民都有了稳定可靠生活来源,他们便可以交上国家规定的赋税。
国家的财政收入就有了源头,因而隋朝均田制的实施,是隋朝能够实现历史巅峰富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这一个行政措施确实妙不可言。
最关键的是始皇帝觉得在自己的年代就可以学习。
至于推广难度?
呵呵。
那后世隋文帝都能做到的事情,他始皇帝怎么可能做不到,论起对国家的掌控里,他自诩比那隋文帝还要强上几分。
除了百姓的土地得到了规定数量。
官员所拥有的的土地数量也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定。
始皇帝都已经想好了。
他要将官员所授予的土地数量规定为最低为五十顷,最高为一百顷,这样便可以有效地遏制了官员土地兼并的现象。
让更多的土地可以分配给农民耕种。有了土地,就有了收入,他的大秦便也能够跟后世的隋朝一样有稳定无比的财税收入。
当然。
除此之外。
始皇帝和他的大臣,还总结出了隋朝强大的另外一个原因,并且,觉得这个原因也可以放到大秦帝国来进行改变。
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和大臣们都明白。
国家要想得到的财政收入越多,就必须在赋税上下功夫,而增加赋税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除了要给百姓们分配适量的土地,也就是生活来源外,还要进行人口的普查以及管理,以便增加可以纳税的人口数量。
隋朝创新的人口普查方式,绝对是远超秦朝现如今的普查方式,稍微研究一下,便知道它可以大大地增加了可以纳税的人口数量。
可以纳税的人口基数大,即使赋税标准有所降低,国家的财政收入还是有增不减的,这是隋朝能够那么富裕的另外一个原因。
从仙神的流光展现里就可以看得出来。
为了增加可以纳税的人口数量,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开皇三年的时候,隋文帝就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并且还创新地采纳了两种新的人口普查方式,那就是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大索貌阅是什么呢?
说的简单点就是让各地官员在对人口进行查验的时候,要将每家每户的人的长相特定,年龄等等全记录下来。
以便下次查验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判定这些人有没有说谎,通过这样的核查,就能发现大量被漏报、少报的人口。
起到的效果如何。
仙神的流光当中早就有所展现。
隋朝使用了这个办法之后,发现的人数量之多让人不可思议。
大功已下,兼令折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这是有史为证的东西。
足以见从前漏报、少报的有多少人,这些人上了国家的户籍,就得为国家纳税,如此大的人口基数。
税收增加还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大索貌阅的效果就是如此强。
有一说一。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没错。
就是后世身份证的雏形!
隋文帝的眼光之久远可见一斑,这种举措让始皇帝都忍不住感慨,为隋文帝杨坚的非凡才智感觉到了钦佩。
自当如此。
即便是后世人看到了都要惊叹,很多人说杨广是穿越者的时候,就爱拿这个举措说事,说什么就是照搬身份证的方式。
然而。
多少人知道这是杨坚的措施,要说穿越者那也得吹杨坚才对。
再说输籍定样。
输籍定样是在大索貌阅之后,针对各户的等级写成一个定簿。
在根据等级给各户规定赋役的数量,这样既不会给百姓造成巨大的赋税负担,也不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
嗯。
还是很熟悉对么。
个税按照不同的人征收标准不同。
如此一个超远时代千年的先进政策,当然能使得很多百姓可以做到离开地主,向国家来申报户口成为国家的直接纳税对象,如此一来,又可以增加很多可以纳税的人口,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会不断增加。
超越时代千年的人口普查方式啊。
不只是大大增加了可以纳税的人口数量,让能够纳税的总人口数量阶级攀升,并且还以新的方式吸引了很多农民自觉申报户口,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可以给国家纳税的人多了,国家财政收入自然就多了。
隋朝的富有也离不开创新的人口普查方式。
正常来说,减轻百胜的赋税徭役,短时间内是不会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的,但是隋文帝不愧是一个有远见的皇帝。
他知道减轻赋税徭役只会造成一时的赋税下降。
在长期看来。
这是一项非常有潜力的政策。
始皇帝以前对于此绝对是嗤之以鼻,可在看到了有后世隋朝的真实历史之后,他也不禁是对此白的呢无比重视了起来。他研究了一下,也明白了隋朝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在将百姓这个羊养肥和养壮。
正所谓藏富于民。如果在羊瘦弱的时候,就让羊累死了,就不能一直得到羊毛了,换做百姓也是同样的道理。
把赋税徭役减轻。
为的就是给百姓足够的时间来发展生产。
而看起来税收好似是降低了,可别忘了很多漏报的人口被补上了,所以即使赋税减少了,隋朝的财政收入还是呈上升趋势。
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
就是在为百姓发展农业生产争取时间。
等到农业生产都上了正轨之后,再加上如此的人口基数,即使赋税偏低,隋朝还是可以一段时间内就获得大量的财富。
“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治理方式。”
始皇帝全部阅览完毕,那叫一个深深的感触。
别说是他了。
文武百官们也全都是长了见识。
现在看到始皇帝称赞。
也是跟着一个个站出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震撼,还有对于这种改革的支持和看好——这样的改革确实会动了他们的蛋糕。
但是。
大多数大秦的官员都明白,这是大势所趋不容改变,即便没有仙神,单凭始皇帝,他们这些人的反抗也只是螳臂当车。
这就是世间最强大的皇,带给他们的恐怖压迫。更不用说有仙神在上,全天下的百姓都已经知道了隋朝的富裕。
始皇帝提出改革,百姓谁不支持?
百官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竭力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要损失的太大。
最关键的是。
隋朝的那些个强大的改革,还有后世的一些朝堂格局,最近可都在被始皇帝研究,眼看着就要大力改变朝中的官员制度了。
大家也都嗅到了大秦要转三省六部制的风气。
这确实是更优秀的制度。
将每个部门所要干的事情都规划清楚了。
每个部分各司其职。
不只是帝王看着满意。
官员们的工作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还可以对财政有新的且有效的措施被执行。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改革不错,也势在必行,而这里面的蛋糕和职位该如何分。
那自然是要看皇帝怎么去选择了,因此,大家现如今都想要讨好嬴政,以此企图在新的格局里获得举足轻重的帝王。
他们这些小心思,自是被嬴政看在眼里。
望着一众文武大臣的接连附和。
始皇帝嘴角微微翘起。
却病没有着急改革。
他知道。
最好的改革时间还没有到来。
……
后世时空。
三室一厅,装修非常不错的出租屋当中。
江升也从系统那里知晓了在诸天历史位面,自己制作的视频已经以“神秘”的方式颁奖完毕,他对于这个“神秘”的方式早就无比好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