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是一个和秦始皇差不多的皇帝。
身上有着诸多的缺点。
在晚年的时候也有骄傲自大,听不进别人劝言的毛病,也开始变得渐渐奢靡了起来,喜怒无常常常错杀无辜。
但是在隋文帝杨坚最鼎盛的时期,他也绝对是不输任何帝王的明君。
当封建制度已经化作历史的尘埃时。
后来人就不必再像古代王朝的君臣那样。
不断去掩盖前朝的辉煌。
相反。
还历史上的封建君主本来的面目,对其功过是非作出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才应该是后世之人的历史责任。
历史上的秦始皇和隋文帝,能够引起麦克·哈特这位外国学者的关注,携手进入他开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百人榜单”。
这并不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两人都属于古代华夏历史中的光辉人物,都为古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且不能被遗忘的努力。
他们在古代华夏属于里程碑式的历史人物。
一个耗时10年。
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
一个结束长达400年的分裂局面,对封建制度予以改造完善,为盛唐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他们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都十分辉煌。
尽管由于自身的过失,都使得其所开创的王朝都短命而亡,但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俯视,这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两朵浪花。无碍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奔流不息。功是功,过是过,这才是对待历史人物应有的态度。
只不过。
后世对杨坚比较普遍的评价都有失公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文景开元康乾,至少从最寻找的“牛B帝王一览表”里。
大家还真的确实找不到这位皇帝。
甚至还没有他那能折腾的儿子名头大。
要说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现象发生,这里面自然是有着诸多的原因,其一便是隋文帝不太在意这点。
他是一个不甚在意后世名声的皇帝,不知道是因为知道自己得位不正放弃了治疗,还是本就是这个性格不屑于后世评说。
有史为证。
在天下归服了之后,开国功臣贺若弼想要拍一下隋文帝的马屁,于是乎就将他自个儿的策略写成了《御授平陈七策》献给隋文帝。
大概的想法呢,就是想要把自己平陈的策略,说成是一切都是隋文帝的授意,大概就跟后世很多研究生要把实验成功献给导师,让导师去获得名誉获得一切以表忠心是一个道理,这在大多数君王那里都挺受用的。
然而。
贺若弼却是没想到自己马屁拍在了马腿上。
抛了媚眼给瞎子看。
隋文帝杨坚拿到了文章后,甚至是连看都没有看,就跟贺若弼直接表明,他虽然知道贺若弼是想要帮他扬名。
但是他却觉得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多点儿这种名声没有任何的意义,这名声,还是让贺若弼留给贺若弼自个儿去。
好一个不领情的皇帝,贺若弼还想要说什么,隋文帝杨坚直接就是一套【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不解释大招。
没办法。
贺若弼的这个拍马屁的想法就流产了,当然,对于自家君王这样的性格,贺若弼还是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表示佩服。
确实得佩服。
纵观古今。
可没多少君王会拒绝这送上门的名声,隋文帝绝对妥妥的是一个奇葩。最关键的是,这还并不是演出来的效果。
在后来一段时间内。
整个朝堂上上下下,乃至于民间,都觉得隋文帝的功绩,可以和秦皇汉武相媲美,事实也的确是他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于是。
便有不少人鼓动隋文帝杨坚去泰山封禅,然而呢,隋文帝怎么说?他觉得太招摇,直接下令了让众臣不要再提此时。
这是何等的佛系……君不见多少皇帝,做梦都想要去泰山封禅,可大臣们却不认可,诸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想尽办法要去封禅。
可是到了隋文帝杨坚这里呢,大家都想要他去封禅,可是隋文帝杨坚就是不去,唉,就是玩,就是一点儿都不感兴趣。不得不说,相比较那些为了名声,劳民伤财,大搞面子工程,致使天下民不聊生的皇帝。
隋文帝这一点都不在乎扬名的性格,倒还真是一个非常值得称赞和敬重的东西。
是的。
没错。
拿出来进行比较的,大搞面子工程的皇帝,就差念隋炀帝杨广的身份证号码了,两代父子也不知道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要说隋文帝不在乎名声的另外一点,就是有多少人知道他拯救的不只是汉人的土地,还有汉人的文化传承呢?
杨坚拯救了汉文化的传承!
这一点很少有人知道。
在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是因为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的命令,正是因为隋文帝对文化的如此重视,才使得隋时的藏书量成为了华夏历代最多的朝代!
隋朝藏书最多时有三十七万卷。
将近八万多类的书籍!
然而呢。
在隋末。
这些书籍却大部分遗失于战火当中,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藏书最多也只有八万卷,二十九万卷的书籍消失了。只有天知道多少优秀的学者、多少伟大的著作、多少华夏的文明、辉煌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而若非是隋文帝杨坚当初对文化的重视,或许这个数量还会进一步的下降,甚至可能都达不到一万卷的地步。
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明白文化重要性,明白只要文化传承的书籍还在,华夏文明的传承就永远不会有断绝可能的皇帝。
如此的功绩。
他没有吹捧过自己,也没让史书吹捧过自己吧,若不是历史学者们深挖历史,这段功绩还将沉寂于历史场合当中。
再说另外一个让隋文帝在后世知名度不高的原因。
也跟李渊为了自己的统治,以及李世民对隋朝的不喜有关。唐高祖李渊作为隋朝重臣,眼见隋朝大乱没有想着去拯救,反而是直接揭竿而起的造反,这在道义上面显然是理亏的东西,因此李渊自然是要丑化隋朝。
连带着隋朝两任皇帝一起丑化。
这是很好理解的事情,古人造反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名正言顺,必须要打出一个吊民伐罪,诛杀暴君的旗号才合法合理。
怎么说呢。
隋炀帝杨广自然不用多去妖魔化,以隋炀帝杨广的暴虐和名声,造反的借口就是不用脑子,也能一分钟想出个三四个。
只是问题不能仅仅说隋炀帝杨广不对,如果过错只是在隋炀帝杨广一个人的身上,而隋文帝杨坚又如何的伟大的话。
那么作为一个忠良,为什么不清君侧呢?没有那个道理去造反撺掇江山嘛,正确的做法就该是另立贤君当个救世贤臣。
君不见。
在那东汉末年的时代。
东汉的王朝都已经破落成了那个地步,被天下笔诛墨伐的逆贼曹操,最初的想法,也就是中兴汉室扶持贤良之主而已。
后面是眼看着东汉真的一点救都没有了,转而才会另起炉灶建立起了曹魏的根基,但即便如此曹操有生之年也没有称帝夺位。
不只是曹操,即便是后来的司马氏篡魏,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北魏,这些的开国奠基人也都没有称帝。
全是等到了儿子啊,孙子啊之类的上位了,才着手去取代的前朝,即便是如此,这些人在历史上也背负了相当的骂名。
那么作为隋朝的重臣,李渊不给自己找一个大隋没有救,两任皇帝都不是好人的名头,他要造反就更加的要被人骂了。
因此。
为了显示自己的不理亏,就只能委屈隋朝两代皇帝,承担一下昏君暴君的骂名,然后大唐的建立才能够顺理成章。
不能说这个手段多么卑劣,在国于国的交替和取代当中,没有任何手段是不卑劣的,一切都属于是胜者为王的自然法则。
再有李世民对杨坚也颇有微词。
因此。
大唐那些官员们吧。
眼见自家两代皇帝对隋朝都没有任何好感。
耳濡目染之下对于隋朝,便也会是产生一些偏见,这自然是会在修订隋朝历史的时候,选择性的放大了隋文帝的过失。
而忽视了隋文帝的伟大。
这才造就了后世人印象中的隋文帝。
当然。
这也并非是李世民还有李渊的锅,李渊是为了唐朝的建立有合法性,而李世民只是单纯的对隋文帝不爱民的厌恶。
倒是没有谁命令过历史要怎么去写,其实李世民一流也不是没有夸赞过隋文帝,这些也都被记录在了唐史当中。
由此就可以看得出来,对于隋文帝,李世民一朝并未刻意去抹黑。
当然。
隋文帝在历史上评价不高,在历史上算被低估了。与其得位不够正、性格缺陷较多而引发的过失也有很大关系。
如晚年热衷杖杀、法律严酷、废除学校。
更重要的原因。
大概也因杨广荼毒天下,杨坚作为废勇立广的决定人,也导致杨坚本身评价受到极大影响,评价方面注定是远远不及唐太宗文皇帝。
毕竟嘛,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也废了还不错的太子,但后面找的继承人李治,却也完全可以说的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守成之君。
即便出了那档子和武则天的事情,最后还被武则天给篡了一朝,可要是和杨广比起来,那真的就可谓是大巫见小巫了。
这种事情就怕比较,而且还是两个如此相似,如此临近的皇帝,相比较起来,杨坚自是会被李世民所胜上一筹。
隋文帝杨坚啥都好。
就是盗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号,不太光彩,而且在接班人问题上挖的坑太大,致使隋朝延续了大秦的老传统二世而亡。
除此之外。
他的功绩就只能说是很离谱了。
当年北周封杨坚为随国公,但杨坚不喜欢这个随,于是改成隋,一上来就减税轻刑,改革制度,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魏晋南北朝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隋文帝才一来没多久,马上就变得富有又强大。
这在多少皇帝手中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可杨坚就是做到了。
让大隋富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被儿子败了家之后,一直到100多年后的唐玄宗时代,才再次渐渐恢复这个高度。
也就是说。
武则天两个老公连轴转。
最后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
也没干过这个姓杨的。
历史上把杨坚开创的巅峰时期称作开皇之治。如是放在小说里面,杨坚的外号,不是叫做杨巅峰就是杨逆天。
如果开皇之治之后,隋朝能延续时间久一些。隋文帝杨坚,也绝对不会像现如今那样,在后世不显山不漏水。如果不是历史爱好者,不去专门研究那段历史,大多数人对隋文帝都不会有太多的了解。
毕竟,在普罗大众的观念中,最熟悉的那些皇帝,还是那几位。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这些皇帝,在后世普通人眼中,也都比隋文帝更加知名。究其原因,便是诸多因素交织,让隋文帝在历史当中如被尘埃覆盖的星辰。
但这并不代表隋文帝不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单就历史贡献而言,就算比不上秦始皇,但比之唐宗宋祖不遑多让。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这四百年间,正是华夏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之一啊。
魏晋南北朝时期。
而杨坚。
正是这个大分裂时代的终结者。
其功绩。
比之秦始皇吞灭六国也并不逊色多少。
首先。
大家都知道的,汉末之后,分魏、蜀、吴三国,后来晋朝取代了魏朝,并且统一了华夏,史称西晋。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晋朝南渡,进入了东晋时期。再之后,东晋被刘宋取代,华夏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这期间,南朝经历了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朝代;北朝的经历则更为复杂,五胡乱华后,北方长期由游牧民族统治,先是鲜卑人所建立的北魏王朝,击败了其他竞争者,统一了北方。
一百年后,北魏分裂为了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随后,北周灭掉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
至此。
才来到了杨坚所处的时代,北周和南陈对立的时代。在这段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阶段中,数百年的动乱影响之下百姓伤亡何止千万?”
华夏民族虽说是有着数千年历史文明的民族,然而在岁月的长河中,沧海桑田,这也是最为凶险的一次危机。
稍不注意。
文明的历史就会终结。
因此。
隋文帝结束的绝对不只是简单的乱世。
更是华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
这次劫难啊。
华夏主体民族甚至到了亡国亡种亡天下的危难地步!
当强大的汉王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魏晋在政治上都出奇地低能,晋朝王族同室操戈,给国力带来巨大的损耗!
中原华夏百姓更是惨不可言!
汉末以来的这四百年年间,曾有数不清的英雄豪杰试图结束这场动荡,重新统一全中国,但是毫不例外的全都失败了。
比如。
大家所熟知的魏武帝曹操,何等一个天骄人物,在统一北方后,曾试图南下灭吴,进而统一全华夏结束乱世。
然而最终却在赤壁大败,自此再也无力南下。
再比如。
已经走了九十九步,眼看就要成功的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所建立的西晋王朝,是继汉朝之后的差一点就大一统的王朝。
只不过西晋只是实现了国土上的统一,并没有更新配套的政治制度,解决国内的分裂隐患,实际上并不算是完全统一。
所以短短五十年后,刚刚统一的西晋王朝,就迅速分崩离析了。
随后,五胡乱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期间,也曾出现过很多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统治者企图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统一全华夏,比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世祖苻坚,比如北魏时期的太武帝拓跋焘。
但是最终。
这些家伙显然也都毫无悬念的失败了。
而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乱局。
北方长期由游牧民族统治,南方长期由中原民族统治的格局,导致了南北方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国人对统一的认同感开始变得越来越低,统一全华夏的难度进一步加剧。
想想后世的岛屿,就是差不多的情况,而就是在这样困难的一个情形下,杨坚出现了,横空出世且势不可挡。
相比于其他试图统一全华夏的人来说。
杨坚无疑像是身负天命。
宛如生下来。
便是为了收拾旧山河的人物。
首先,杨坚在先天的身份上,就占据了一个巨大的便利,能够让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双重认可。
从中原汉人的角度来看,杨坚是毫无争议的汉人。对于一直以来,信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汉人来说,游牧民族的统治者,再怎么雄才大略,也比不上杨坚是一个汉人。所以,杨坚掌权要比任何一个游牧民族的统治者都没有阻力。
更容易让汉人接受。
而反观从游牧民族那边的角度来看呢,杨坚的身份则又是他们的女婿和同胞。
毕竟杨坚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而所谓的关陇贵族集团,说到底,就是一批出身于关陇地区的军事贵族。
北魏年间。
他们一直负责保障国家的北部安全。
当时称为六镇。
后来,这群人发起动乱,北魏分裂,北周的奠基人宇文泰,整合了一部分六镇势力,就形成了后来的关陇贵族集团。
一开始的时候。
关陇贵族集团中几乎都是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后来随着胡汉民族融合,一些汉人便也加入到了关陇贵族集团当中。
杨坚的父亲杨忠,正是其中之一。后来杨坚又娶了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女儿为妻,更进一步加固了杨氏家族跟胡人贵族之间的关系。
还有就是杨坚的老丈人独孤信,是关陇集团开创人宇文泰的得力干将之一。独孤信的长女,还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
这便可以看得到独孤家族在关陇集团中的影响力之大,也可以看得到,杨氏家族,在关陇集团中的扎根之深。
所以。
杨氏家族一直被当时的人看做,是一个「胡化」的汉人家族。
杨坚的身份。
于是乎在两方人眼里便是不同的样子了。
这一方面是汉人出身,一方面又是鲜卑人的女婿,此时的杨坚,就宛如是一个被上天派遣,拥有胡汉通吃身份的【救世主】。
当然。
身份固然是一方面。
能力却也绝对重要。
有了胡汉通吃的身份还不够,毕竟当时这样的人物不在少数,比如杨坚的连襟,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昞。
恰好也是一个这样的人物。
再比如说。
北齐的奠基人高欢。
也是一样。
而且最关键的是杨坚崛起之前,高氏家族已经走的很远了,他们已经取代西魏,建立了北齐王朝。只可惜,高欢出身贫寒,发迹太晚,死的又太早,子孙又各个不成器,所以最终高氏家族还是倒在了成功的半路上。
唯有杨坚。
走到了最后……从这点儿来看,杨坚绝非只是天命,自身的能力谁也没办法质疑,再说他身上还有别的皇帝没有的品质。
正如仙神缓缓道来,展现在诸天历史位面众人眼前的一般。
【若是说起隋文帝杨坚,那不得不提的人物,不只是他的败家儿子隋炀帝杨广,更有他那名声响彻后世的皇后独孤伽罗。】
【他们之间的爱情,到了后世千百年,也为之让人津津乐道,杨坚,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皇后气的离家出走的皇帝,独孤伽罗,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让皇帝,变成了妻管严的皇后,两人之间的故事亦是隋文帝传奇一生的篇章。】
【杨坚拥有着出色的外貌,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属于是才貌双全,可以说是历史帝王容貌最前列的一批。】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有颜又有权,天下最尊贵的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最爱,也是最宠的便只有一个女人——独孤伽罗。】
【正所谓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杨坚纵使后宫亦有三千佳丽,可没有一个,能够让他产生真正的感情。】
【功绩上杨坚为万世开太平,有无数超乎时代的远见。】
【而在夫妻制度这一方面,他又用另类的形式,超越了千年的时间展现了未来。千年多之后,封建王朝结束,真正的一夫一妻的文明时代来临,隋文帝杨坚的男女观念,便又与后世的普世价值观不谋而合。】
【终此一生,只爱一人,杨坚于独孤伽罗的爱情,便是华夏历史五千年当中,无数帝王当中最独一无二的那一份。】
【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妻管严的皇帝。甚至,还因为皇后不准许他纳妾,一气之下成为了又是唯一一个离家出走的皇帝。】
【然而,纵使如此,他依旧没有废后,依旧没有和皇后分居,两人一生相伴,感情至此,纵使放在世间也极为难得。】
是的。
没错。
这就是提起隋文帝杨坚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他和独孤伽罗的爱恨情仇。
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对帝王而言却是一件稀有的事。
古代帝王大多后宫无数。
所以他们很难专心对待一个女性。
更多的是像汉武帝那样,一段时间内爱着一个女性,但等到这些个女性年老色衰后,他们便会毫不犹豫的移情别恋。
将自己的爱情会放在其他嫔妃身上。
这是难以避免。
几乎每一个男人身上都有的特性,只能说作为世界上最尊贵的帝王,皇帝可以将自己这种特性毫不遮掩的展示。
也不会有任何大臣对此有任何意见。
再有就是。
一些帝王婚姻是政治婚姻,这使得他们和妻妾之间爱情很少,不少帝王为了传宗接待,对嫔妃采取的是雨露均沾的态度。
可谓是拔那啥无情了,这是诸多皇帝的共同点,饶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都绕不开这么一个男人的共性。
不过。
也有一些帝王的爱情是很美好的。
如同杨坚于独孤伽罗。
独孤伽罗和杨坚是北周名门之后,所以他们的婚姻也可以看作是两大权贵家族的政治联姻,然而他们之间却是有着非常浓郁的感情。
这在政治婚姻当中是极为难得的事情,历史上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然而与隋文帝夫妻比起来李世民夫妇还是要差一点——至少李世民做不到像是隋文帝一般,对于独孤伽罗那么的溺爱。
他们的感情是早就很浓厚的那种,在独孤伽罗的父亲独孤信政治斗争失败被杀后,独孤家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个时候杨坚不离不弃,选择了与妻子患难与共,帮助独孤伽罗度过了困难时期。
取得皇位后,杨坚不但主动让独孤伽罗参与政治,还经常询问独孤伽罗的意见。除此之外,杨坚还坚持只娶独孤伽罗一个妻子。
这在后宫佳丽无数的皇帝身上是非常罕见的。
瞧。
诸天历史位面无数人。
都傻眼了。
“几百年乱世的终结者,第二帝国的开创者,如此一个应该霸气绝伦的皇帝,没想到竟然会对一个女人束手无策?”
大秦帝国。
始皇帝对于前面那些仙神的叙述,都还能够显得比较淡然从容,毕竟,虽然之前怀疑过隋朝是灭亡大秦的朝代。
可随着仙神的诉说,他也知道,在大秦之后,还有一个大汉,还有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如此看来大秦和这隋朝是没有半毛钱利益纠葛的,始皇帝自然是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和评价这个后世的王朝。
对于隋文帝的种种功绩,一系列的政策,始皇帝接连表达了高度的赞扬,然而,听到仙神后面诉说的这段事情后。
饶是始皇帝的心性和表情管理,也不禁是有些瞪大了眼睛,很是愕然。他真的很难将一个霸道的形象和怕女人联系在一起。
对于妻管严是什么,始皇帝转眼就能分析出来。
即便古代没有这么一个名词。
这就让始皇帝觉得很荒唐,很不真实了。别说是一个建功立业,开创帝国的霸主,就是再普通不过的王侯。
也绝对不会说怕一个女人呀。
女人是什么?
传宗接代工具而已。
作为一个盖世帝王,竟是会被女人束缚,甚至于变得怕起了女人……始皇帝难以理解,表情变得很迷惑了起来。
怎么说呢。
他的思想也不能说不对,中国古代帝王均立后,但是秦始皇相传并未曾立皇后,致使秦始皇陵园中一墓独尊。
可以看得出来。
始皇帝对于女人的态度如何了。
当然。
后世也有人秦始皇不设立皇后。
是他母亲赵姬有太多违背妇道的行为。
给他造成了心理阴影。
赵姬最早是赵国风尘绝代的舞女,一开始被吕不韦纳入府中专职舞姬伴侣,后来吕不韦把赵姬送给异人子楚也就是嬴政的父亲。
当时子楚是作为人质扣押在赵国。
子楚逃回秦国继承帝位从此对赵姬母子不管不问。
后来赵姬和嬴政历经磨难才回到秦国。
在嬴政继位后,赵姬便是成为太后,然而,这个太后从此却过上了放荡的生活,她总是招自己的旧相好吕不韦进宫行苟且之事。
吕不韦怕事情败露,于是送了一个叫嫪毐的壮年男人去服侍赵太后,赵姬甚至于还先后还和嫪毐生了2个孩子。
那个时候。
野心勃勃的嫪毐甚至还想谋杀嬴政串位。
只是。
区区一个牛郎,怎么斗的始皇帝,一切都在始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后来他便被嬴政所杀,嬴政还将自己的母后流放异地。
许多史学家就认为,可能是赵姬一系列的的行径吗,让嬴政对后宫女性带有极大的成见,所以一生未设立皇后。
也只是将女人当做是繁衍后代的工具。
但事实到底是不是如此。
那就只有嬴政自己知道了。
“爱情么。”
始皇帝在知道了隋文帝和独孤伽罗这对奇葩皇帝和皇后之后。
表情迷惑了很久。
然而。
随着他好似想起了什么,眼中划过了一丝了然,只是,依旧是摇着头一副不认可的样子,眼神却不由自主的望向了远处。
那里。
有一座正在修,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的——阿房宫。他有没有爱情,只有他自己知道,可这丝毫不影响。
他对于杨坚为了一个女人,就成为了那所谓的“妻管严”这种事情很是不认可,一代皇帝,就应该不能有丝毫束缚。
……
“一夫一妻……这是后世的真理,被隋文帝提前践行?”
汉武帝刘彻。
和始皇帝的反应就大不相同。
他在品味仙神诉说当中,所提到的所谓后世普世观,若他理解的没错的话,后世一夫一妻才是合乎天道自然?
想到这儿。
汉武帝刘彻就不禁开始从自己身上去验证了起来。
他竟然是惊愕的发现。
好像……仙神所说的这个,有那么几分自然道理。
嗯。
是的。
汉武帝从自己身上得以验证。
一夫一妻。
确实循序天理自然。
而他之所以能够验证这一点,自是因为在历史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虽然不够深情,但是专情这一点却没得说。
他当了五十四年皇帝,活了七十岁,不管是当皇帝的时间,还是寿命,都秒杀历史上其他绝大多数皇帝。
而这么长的统治时间。
汉武帝刘彻才总共只有六个儿子。
这一点绝对是被其他大多数皇帝秒杀。
造成如此情况的原因,方方面面有很多,比如他蝌蚪质量不好之类的,但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汉武帝的专情。
他虽然爱国很多人,可一次只爱一个人。
汉武帝爱的第一个人是阿娇。
阿娇长得多好看自然就不用多说了。
历代文人骚客写阿娇的诗词很多,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汉武帝自己也说过。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这就是“金屋藏娇”的典故。
她是汉武帝的表姐,她的妈妈是汉武帝的大姑,馆陶公主刘嫖。汉武帝能当上皇帝,也跟这个刘嫖有一定的关系。
原本吧。
汉景帝的太子是刘荣,馆陶公主就想把阿娇说给刘荣,但是刘荣他妈栗姬不同意。刘嫖很生气转而把阿娇说给刘彻。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刘彻继位为帝,阿娇便成为了皇后。
汉武帝和阿娇本是青梅竹马。
然后呢。
后来慢慢的感情就淡了。
变了味道。
就一如之前所说的大部分帝王,在自己爱的人年老色衰后就会移情别恋,汉武帝也是如此,最后阿娇的皇后自然便没了。
当然。
这里面也有阿娇没有为汉武帝生儿子,女儿也没有的原因。
还有一部分的原因。
是阿娇白富美的傲娇性格。
以及自恃她们陈家在汉武帝当上皇帝的过程中有功而居功自傲。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