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飞鸟集325首全解读 > 第245章 飞鸟集244:跨过时间之海的乡愁——一场灵魂回家的思念

第245章 飞鸟集244:跨过时间之海的乡愁——一场灵魂回家的思念(2 / 2)

在《飞鸟集》中,这种“想家”的心情,是人仍在时间之海上航行时的感伤;而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进一步揭示了“归乡”的深义,这“家”其实是死亡的彼岸,是灵魂的终极归处。

在第91首中,泰戈尔以敬畏而平和的语气迎向死亡:

“啊,你这生命最后的完成,死亡,我的死亡,来对我低语吧。

我天天在守望着你,为你,我忍受着生命中的苦乐。”

死亡在这里不再是恐惧的终点,而是“生命的完成”——是灵魂与永恒重新结合的时刻。

在第94首,他又写道:

“在我动身的时候,祝我一路福星吧,我的朋友们!天空里晨光辉煌,我的前途是美丽的。

不要问我带些什么到那边去,我只带着空空的手和企望的心。”

这几句与《飞鸟集》第244首几乎是同一呼吸。

“跨过时间之海”即是“动身的时刻”;“空空的手和企望的心”,正是“两手空空踏上行程”的心境。

人在尘世带不走任何物质,只能带着爱与盼望,迈向那光明的彼岸。

而第103首则是这场精神旅程的圆满归宿:“像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它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

这“永久的家乡”,正是《飞鸟集》诗人所想的“家”。

《飞鸟集》写的是航程中的怀念,《吉檀迦利》写的是抵达后的安息。前者在呼唤,后者在回应;前者望见光,后者归于光。

在宗教的视野中,这种“想家”的心情,也正是灵魂的天性。人从神而来,在尘世中被磨炼,被召唤去承担、去爱、去忍耐——这就是渡过时间之海的过程。每一次艰难与思念,都是灵魂被呼唤的回声。

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回程。当我们穿越时间的浪涛,卸下生命的重担,便会像那群思乡的鹤鸟,带着空空的手和企望的心,启程——回到那“永久的家乡”。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

当我们“今天”的心感到“想家”时,我们或许不应一味地在“过去”的记忆中寻找安慰(那会使我们更消沉),也不应在“当下”的物质中疯狂填补(那会使我们更空虚)。

相反,我们应该像诗人一样,坦然承认这份“乡愁”。承认“我”这个灵魂,生来就属于一个超越“时间之海”的“永久的家(第103首)。这份“乡愁”,是我们灵魂的指南针,它存在的意义,不是让我们逃离“今天”的航行,而是为我们“今天”在“时间之海”上的漂泊,赋予一个“甜蜜”的、终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