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周华宇的语气十分兴奋。
陈卫国紧握着话筒,松了口气。
“太好了,周大哥,我就知道,这趟准能找到活路,你辛苦了。”
周华宇笑笑,声音越发洪亮。
“辛苦啥,终于看到希望了,我现在浑身是劲。”
他顿了顿,转到正题上。
“陈老弟,这钱.......你真的准备好了?”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准备好了!”
陈卫国回应的果断,语气没有丝毫犹豫。
“周大哥,这钱,我一会儿就给你汇过去,你抓紧时间,安排订货吧。”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语气如释重负。
“陈老弟,我.......我没什么好说的,这份情,我周华宇会记一辈子。”
“等我带着货回去,咱们哥俩第一时间,就签股份合同,这华宇建材厂,今后就是咱们俩的。”
陈卫国也感到一股热血上涌,这笔投资,不仅仅是钱,更是对未来的一份笃定。
“一言为定,周大哥,你在鹏城,万事小心。”
挂断电话后,陈卫国长舒了口气。
投资华宇建材厂的事,算是真正落了地了。
而鸿福食品厂的辣条,也在榆树县供销社上架了。
这新奇解馋,价格又亲民的零嘴,很快便在榆树县掀起了购买狂潮。
而陈卫国作为厂里的技术核心,以及新产品的研发者,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提及。
在石柱村,这个消息,更是插上了翅膀传开了。
“卫国这小子,现在可真出息啊,之前搞的榨菜就挺赚钱了,现在又搞出个辣条,都卖疯了!”
“是啊,供销社都排着长队买呢,这一天得赚多少钱啊!”
“人家卫国在食品厂,还是股东呢!就算每个月啥也不干,躺着就能赚钱!”
“啧啧,这老陈家的祖坟,可真是冒青烟了。”
羡慕,眼红,巴结.......各种复杂的情绪,在村里蔓延。
很多村里人,都来陈家小院凑热闹,时不时拉着李淑芬聊上几句,话里话外,都在夸赞陈卫国有出息有本事。
“淑芬嫂子,现在食品厂生意这么好,等将来,你就等着搬到城里享福吧。”
“可不是嘛!瞧瞧人卫国这脑子,好点子一个接一个的。”
“嫂子,我听说食品厂最近在招工呢,我家那小子,干活可勤快了,能不能跟卫国说说?”
“我家闺女手脚也麻利,做饭洗衣缝缝补补都是一把好手,去厂里肯定也行。”
起初,李淑芬听着大家伙的夸赞,心里也为儿子感到高兴。
可渐渐地,这种热情变了味。
村里人显然在拐弯抹角的打听着食品厂的事,都想托李淑芬说说好话,把自己孩子或亲戚,塞到厂里上班。
要是能进厂里工作,不仅有固定的工资,还有许多福利待遇。
谁家能不眼馋?
“这厂里的事儿,卫国说了也不算。”
李淑芬干笑两声,本打算断了村里人的心思,可大家伙哪肯?
“淑芬嫂子,今年地里收成不好,老人还要花钱看病,家里实在是困难啊。”
“是啊,我家小贵年纪到了,该娶媳妇了,我连彩礼都拿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