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待令复皖(2 / 2)

战士们押着俘虏,清点战利品:打死川军三百多人,俘虏两千六百多人,缴获步枪两千多支、机枪二十多挺、子弹十万多发,还有大量的粮食和药品。

最让战士们高兴的是,在新洲的仓库里,找到了上万斤棉花和几千匹棉布——足够全军每人做一套棉衣了。

许继慎立刻让人给鄂豫皖特委送信,让他们组织运输队来新洲运物资。

“云龙,你带三团和特务连守在城外,防止郭汝栋的援兵过来。”许继慎吩咐道,“其他人抓紧时间清点物资,把棉花、棉布和粮食都装上车,争取今天下午就撤出新洲。”

李云龙立正敬礼:“保证完成任务!谁要是敢来抢物资,我就给他一梭子!”

中午时分,特委组织的运输队到了——几百个老百姓推着独轮车,牵着骡子,兴高采烈地走进城。

“红军同志,我们来帮你们运东西!”一个老农笑着说,“听说你们打了胜仗,还缴获了棉衣,我们都高兴坏了!”

战士们和老百姓一起动手,把棉花、棉布、粮食和弹药往车上装。

有的老百姓还特意带来了干粮,分给战士们吃。“同志,你们辛苦了,快吃点热乎的!”一个大娘把手里的红薯塞给一个年轻的战士,眼里满是心疼。

下午三点,所有物资都装好了。许继慎下令撤出新洲,队伍浩浩荡荡地朝着苏区方向前进。

老百姓的独轮车排成了长龙,战士们扛着枪走在两边,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笑容。

李云龙骑着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时不时回头看看车上的棉花,心里美滋滋的:“这下好了,弟兄们终于能穿上棉衣了!”

红一军带着新洲缴获的物资回到苏区后,全军上下一片欢腾。

战士们连夜赶制棉衣,几天之内,每个人都穿上了厚实的新棉衣,再也不用受冻了。

许继慎利用缴获的武器,补充了各部队的装备,还组建了一个新的机枪连,红军的战斗力大大提升。

“继慎,咱们现在有了棉衣和弹药,是不是该回师皖西了?”徐象谦问道,“之前咱们去新洲的时候,皖西那边就传来消息,潘善斋的第五旅在调动,怕是要对六霍根据地动手。”

许继慎点点头,脸色凝重:“我已经让侦察兵去皖西侦查了,估计这两天就有消息。咱们得尽快出发,要是皖西丢了,咱们的回旋余地就小了。”

可没等红一军出发,皖西的急报就到了——潘善斋纠集了警备第二旅和地方民团共一万多人,进攻六霍根据地。

六安中心县委率领中央独立第一、第二师苦战三天,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六安城。

“还有更坏的消息!”送信的通讯员气喘吁吁地说,“英霍根据地遭到五路敌人围攻,独立一师五团拼死突围,才带出几百人,英霍也丢了!”

许继慎和徐象谦都愣住了,皖西是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丢了皖西,苏区就失去了东部的屏障。

“不行,咱们得立刻出发,回援皖西!”许继慎当机立断,“云龙,你带红三团为先锋,先去皖西摸清敌人的部署,我们随后就到!”

李云龙刚穿上新棉衣,一听要去皖西,立刻来了精神:“军长放心!我这就出发,绝不让潘善斋那小子好过!”

可就在红一军准备出发的时候,又一封急报传来——皖西苏区陷落後,G民党军和民团开始疯狂屠杀群众、党员和苏维埃干部。

六安城里,敌人把抓到的党员绑在城墙上,用刺刀活活刺死;霍山的一个村子里,民团放火烧了整个村子,一百多个老百姓葬身火海;英山的苏维埃干部被敌人抓住后,严刑拷打,最后被扔进河里淹死。

“三个月内,皖西被杀害的群众超过一万九千人,苏维埃干部四百多人!”通讯员的声音带着哭腔,“很多地方都成了焦土,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

许继慎的拳头重重砸在桌子上,眼里满是怒火:“潘善斋!我一定要让你血债血偿!”

徐象谦叹了口气:“继慎,现在不是生气的时候。皖西已经丢了,咱们要是贸然进攻,怕是会中了敌人的埋伏。而且,咱们还得考虑‘立三路线’的影响——之前夏秋间,鄂豫皖苏区搞总暴动,黄安、黄冈、光山、罗山还有皖西的暴动都失利了,部队损失很大,现在还没恢复过来。”

许继慎沉默了,他知道徐象谦说得对。“立三路线”要求红军攻打大城市,搞总暴动,结果不仅没打下武汉、郑州这些大城市,反而让苏区的实力大大削弱。要是现在再跟潘善斋硬拼,红一军很可能会遭受重创。

“那咱们怎么办?”李云龙急了,“难道就看着老百姓被白狗子屠杀?”

许继慎看着窗外,缓缓说道:“咱们先在鄂豫边休整,补充兵力,等待中央的指示。中央之前已经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立三路线’,还派了新的特委书记来鄂豫皖。等新书记到了,咱们再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一定要夺回皖西,为老百姓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