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6月,豫皖边界的大别山深处还裹着湿冷的晨雾,红一军军部驻地的晒谷场上,已经响起了整齐的脚步声。
军长许继慎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腰间系着北伐时缴获的牛皮武装带,正站在土台上清点兵力——此次出征皖西,红一军精锐尽出,兵力配置清晰且务实,完全贴合红军早期“精干攻坚”的作战特点。
军部教导队是全军的“种子部队”,共123人,队员多是从各师挑选的北伐老兵和农运骨干,每人标配一支汉阳造步枪(枪身刻着模糊的“汉阳兵工厂1926”字样),枪托处缠着防滑的布条,腰间还别着两枚木柄手榴弹;
教导队还配属了两挺捷克式轻机枪,这是去年从G民党军手里缴获的“宝贝”,由曾在冯玉祥部当过机枪手的老兵操控,出发前特意用油布仔细包裹,防止山路颠簸损坏零件。
紧随教导队的是手枪队,32名队员清一色配备毛瑟1896驳壳枪(红军称“盒子炮”),枪身加长了枪管,还加装了木质枪托,既能近距离速射,也能抵肩精准射击;
队员们穿着便于攀爬的绑腿,裤脚塞进草鞋里,背上还背着一把短刀,是执行突袭、抓俘虏任务的“尖刀力量”。
作为此次作战的主力,红二师在师长漆德玮的带领下列队入场,810余名战士分成两个团,整齐地站在晒谷场东侧。
红二师的装备是全军最好的:一团有320支步枪(其中150支是汉阳造,其余是“老套筒”),二团有280支步枪,两团各配1挺重机枪(马克沁水冷式,需要4人抬着行动),师部还直属一个迫击炮排,有两门82毫米迫击炮,炮弹不多,却能在攻坚时起到关键作用。
漆德玮站在队伍最前面,脸上还带着几分英气,左手按在腰间的驳壳枪上,眼神锐利地扫过战士们——这些战士里,有一半是鄂豫边根据地的农民,另一半是刚从G民党军俘虏过来的士兵,此刻都攥着枪,等着出发的命令。
“同志们!”许继慎的声音打破了寂静,“皖西的流波疃,地主武装占着寨墙,囤着粮食,欺负老乡!我们这次跨过去,一是要和红三师汇合,二是要把寨子里的粮食夺回来,给老乡们分了!”
话音刚落,队伍里就响起了整齐的呐喊:“夺粮!救老乡!”
上午9点,队伍准时出发。
许继慎和曹大骏走在队伍中间,曹大骏手里拿着一张手绘的地图,不时停下来和向导核对路线——豫皖边界的山路狭窄,有的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过,教导队的机枪手小心翼翼地抬着机枪,生怕磕碰;
手枪队的队员则在队伍两侧警戒,警惕地盯着山林深处,防止G民党军的探子偷袭。
走了四个小时,队伍来到一处山垭口,远处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军号声,漆德玮眼睛一亮:“是三师的号声!”
果然,山垭口另一侧的平地上,红三师的战士们正列队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