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耀煌久在鄂军系统历练,如今在夏斗寅手下执掌第37旅,治军严谨且战术灵活,麾下官兵多有实战经验。
这支部队装备精良,每个团配有重机枪连,还有迫击炮排,比起之前遭遇的地主民团,战斗力要强上数倍。
一行人借着晨雾掩护,往黄安方向潜行。
走到离黄安县城还有二十里的王家湾时,李云龙抬手示意停下——前方路边有几个G民党军的哨兵正靠在树干上抽烟,旁边还拴着两匹战马,看样子是通讯兵。
“老张,你带两个人绕到后面,断他们的退路;小王,跟我正面摸上去,动作要快!”李云龙麻利地卸下背上的大刀,猫着腰往哨兵方向挪去。
没等哨兵反应过来,李云龙已扑到近前,左手捂住一个哨兵的嘴,右手大刀架在他脖子上;另一边的小王也顺利控制住了另一个哨兵。
“别出声!问你什么答什么,不然别怪刀不认人!”李云龙盯着俘虏的眼睛,语气里满是威慑。
从俘虏嘴里,李云龙他们得到了关键信息:当前率第13师第37旅(隶属夏斗寅部)推进的,正是旅长万耀煌。这支部队是1928年8月国民革命军编遣后,由原夏斗寅部第27军缩编而成,夏斗寅任第13师师长,万耀煌为第37旅核心将领。据俘虏供述,第37旅下辖主力团中,第75团由副旅长夏鼎新兼任团长——夏鼎新是夏斗寅部的老牌骨干,早年随夏斗寅参与北伐战事,熟悉鄂东山地作战,擅长依托地形布设防御阵地,此次也作为先锋带队突进;另一个主力团的官兵多为鄂籍老兵,战术配合娴熟,装备上每个团配有重机枪连与迫击炮排,补给线则紧跟部队推进路线,每日会在指定村落完成物资交接。俘虏还交出了一份简易行军路线图,标注着各团的推进节奏与临时休整点。
李云龙没敢多耽搁,带着侦察兵押着俘虏往回赶。路上他反复翻看那份行军计划表,心里盘算着:万耀煌想分两路包抄,可他们的补给线拉得太长,而且黄安到七里坪全是山路,重武器根本没法快速推进——这正是红军可以利用的弱点。
当天傍晚,李云龙带着侦察兵回到七里坪师部,一进门就把行军计划表拍到徐象谦面前:“总指挥,摸清了!是万耀煌带第37旅的两个团来,第75团夏鼎新当先锋,明天就到福田河方向;另一个主力团在后面押补给,动作慢得很!”
李云龙一边说,一边把万耀煌和夏鼎新的情况细细汇报:“万耀煌这小子,最看重他的重机枪连,这次每个团都配了6挺重机枪,不过山路难走,他们的机枪得靠人抬,推进速度肯定慢。夏鼎新更傲,跟着夏斗寅打了好几年仗,就觉得红军好欺负,这次说不定会冒进。”
徐象谦接过计划表,又仔细问了俘虏几个问题,确认情报无误后,当即说道:“云龙,你们立了大功!这份情报太关键了,咱们得赶紧开会,商量怎么收拾这股敌人!”
2月1日晚,七里坪师部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煤油灯的光映着墙上的简易作战地图,8个大队的队长都已到齐。
潘遐龄坐在左侧最前面,手里拿着小本子,时不时抬头看一眼地图;廖荣坤握着腰间的枪柄,脸上带着几分急切;李云龙刚侦察回来,还带着一身寒气,却坐得笔直,等着徐象谦开口。
徐象谦站起身,指着地图上黄安、黄陂的位置,沉声道:“同志们,刚刚李云龙同志带回了重要情报——夏斗寅部第13师第37旅,由旅长万耀煌率领两个团,计划从黄陂、黄安方向‘清剿’咱们根据地。第75团夏鼎新部明天可能抵达福田河,另一主力团随后跟进,目标应该是七里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