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糕团里的甜香(2 / 2)

李婆婆脸上笑开了花,将包好的糕团递给我,又额外拿了一个小巧的、做成梅花形状的白糖糕塞进荷叶包里:“拿着,这个请你吃,新做的,甜着呢!”

我连忙道谢,付了钱。捧着那包带着体温和甜香的糕团,心里暖融融的。这市井间的善意,总是这样直接而朴实。

没有立刻回家,我捧着糕团,走到坊口一处相对安静的石阶上坐下。小心地解开麻绳,展开荷叶,那混合着糯米、桂花、糖藕的甜香更加浓郁地散发出来。我先拿起那块梅花形状的白糖糕,放入口中。口感软糯弹牙,甜度恰到好处,带着米浆纯粹的清香。

然后,是期待已久的桂花糖藕。咬下一口,外层糕体软韧,里面的糖藕丁煮得恰到好处,糯中带脆,甜而不腻,桂花的香气萦绕在唇齿之间,与糖藕的清甜相得益彰。这味道,远比现代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甜点来得复杂而富有层次,是一种带着手工温度和时节感的甜。

我小口小口地品尝着,看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挑着担子吆喝卖菜的农人,有牵着孩子匆匆走过的妇人,有在茶馆外下棋的老人,还有像我一样,被香气吸引来买糕团的年轻男女。他们的面容、衣着、神态各异,共同构成了这南齐钱塘最鲜活、最生动的市井画卷。

坐在这里,品尝着地道的民间小吃,观察着来往的行人,我仿佛触摸到了这座城市更真实、更粗粝,也更有温度的脉搏。它不只有西湖的潋滟、才子的风流,更有这柴米油盐、烟火人间的踏实与暖意。

吃完糕团,我将荷叶仔细折好,准备带回去。站起身,拍了拍裙角的灰尘,心中那份因独自探索而生的微末忐忑早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实的平静。

回到小院,贾姨见我安然回来,手里还捧着荷叶包,松了口气,问道:“买到了?味道如何?”

我将那包没动过的豆沙松花团递给贾姨,笑道:“买到了,李婆婆还多送了一个白糖糕。桂花糖藕很好吃,您尝尝这松花团。”

贾姨接过,剥开一个,咬了一口,点点头:“是李婆婆的老手艺,豆沙磨得细,甜油也放得足。”

我看着贾姨品尝糕团时满足的神情,忽然觉得,幸福有时候就是这样简单。可能是一块香甜的糕团,可能是一次成功的独自出行,也可能是与亲近的人分享一份小小的美味。

窗外,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色。我坐在窗边,回味着口中尚未散尽的桂花甜香,也回味着今日独自穿行街巷、与市井对话的新奇感受。

顾嬷嬷让我观察流水行云,草木生发。而今日这糕团铺子前的短暂驻足,这市井人间的烟火气象,又何尝不是一种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观察”?

这些点点滴滴的日常见闻与感受,正如同那糕团里的馅料,一点点填充着“苏小小”这个身份的内在,让她不再是史书上一个单薄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喜好、有经历、会为一块糕团而心生欢喜的、活生生的人。

夜幕降临,钱塘城华灯初上。我铺开纸张,想将今日所见所感记录下来,不是用诗词,只是用最朴素的文字。笔尖落在纸上,发出的沙沙声,与远处隐约传来的市声混合在一起,显得格外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