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一的目光投向窗外夜幕下的良渚古城遗址。月光下,巨大的土台、残存的河道轮廓静默地卧在那里,像一头沉睡了五千年的巨兽。五千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拥有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精湛的玉器制作工艺和宏大水利系统的文明中心。他们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难道仅仅留下了这些沉默的土堆和玉器吗?
人类对信息的存储方式,在不断演进。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从竹简绢帛到纸张印刷,再到如今的电子数据。那么,在遥远的古代,是否存在一种我们尚未知晓的、更加原始但也可能更加“本质”的信息存储方式?比如,利用特定的物质排列(如建筑布局、玉器纹样、柱洞分布),结合某种能量场(地磁场?声波?甚至是量子纠缠?),将当时的知识、经验、情感以一种特殊的形式“编码”并存储在遗址之中?
这个假设太过超前,完全超出了现有科学的认知范畴。但科学的进步,不正是从对“离奇”现象的追问开始的吗?
苏一想起了良渚玉器上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技艺,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在坚硬的玉石上刻画出毫米级的精细纹样?仅仅是靠耐心和简陋的工具吗?还是他们掌握了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能量运用方式?那些纹样,除了象征意义,会不会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编码”?
他又想到了古埃及金字塔、玛雅神庙,世界上许多古文明遗址都存在着现代科学难以完全解释的谜团。难道古人真的掌握了一些超越我们认知的、关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奥秘?他们没有我们这样的电子设备,于是将智慧和信息“镌刻”在了大地之上,“编织”进了建筑之中,“注入”到了玉器之内?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他的队员们,就是因为具备了特定的知识结构,并且在高度专注的状态下,与这些“古代信息载体”产生了某种形式的“共振”或“量子纠缠”,从而接收到了那些被编码的信息片段。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苏一用力晃了晃头,试图驱散这些过于大胆的猜想。他是科学家,需要的是证据,不是空想。
但他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这或许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接下来的几天,苏一没有声张,而是开始了一项秘密的验证实验。他没有告诉队员们他的新猜想,只是分别给他们布置了一些新的、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他让小林去研究一件从未公开展出过的、纹样模糊的小玉饰,让她尝试解读其“含义”。
他让老王去分析一处从未进行过考古发掘的、疑似建筑基址的扫描数据,让他尝试“推测”其可能的建筑结构和功能。
他让李教授去研究一条新发现的、与已知水利系统似乎不相连的古沟渠,让他分析其可能的水流走向和用途。
苏一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如果队员们真的能“感知”到信息,那么他们对这些未知对象的解读和推测,应该会比纯粹基于现代知识的分析更加准确,甚至能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但事后可以被验证的观点。
几天后,结果出来了。
小林对小玉饰的解读让参与鉴定的老考古专家们瞠目结舌。她不仅描述了纹饰的细微结构(有些甚至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还“感觉”到这是一件与“生育”和“丰收”相关的护身符,其纹样组合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谷物的丰产”。而后续对玉饰材质和微量残留物的分析显示,其原料确实来自一处与祭祀农业神相关的遗址,且表面有长期佩戴的痕迹。
老王根据扫描数据“推测”的未知基址结构,与苏一悄悄请教的一位资深建筑考古学家的初步判断高度吻合,甚至在几个细节上,老王的“直觉”给出了更合理的解释。那位老专家惊讶地问苏一:“你们团队里什么时候来了位对史前建筑结构这么有研究的高人?”
李教授对那条古沟渠的水流分析,提出了一个“截弯取直,分洪引流”的大胆假设,起初遭到了其他水利专家的质疑,认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但苏一组织小型探沟发掘后,果然在沟渠的某个位置发现了人工筑堤和导流坝的痕迹,初步证实了李教授的推测。
实验结果让苏一彻底沉默了。他无法再用“巧合”或“集体癔症”来解释这一切。队员们确实“感知”到了某些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验证的信息。
难道,良渚古人真的以某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将他们的智慧、知识、甚至情感,“存储”在了这片土地和他们创造的器物之中?五千年的时光,并未将这些信息完全磨灭,它们像沉睡的种子,等待着合适的“土壤”和“气候”,重新焕发生机。而他的队员们,因为各自的专业素养和对遗址的深度接触,恰好成为了激活这些信息的“钥匙”。
这个发现如果公之于众,将会引发怎样的轩然大波?它将彻底改写人类对古代文明的认知,甚至挑战现有的科学体系。苏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作为第一个窥见这一可能真相的现代人,他该怎么办?是立刻公布,还是谨慎求证?
他站在莫角山的最高处,俯瞰着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夜风拂过,带着泥土的芬芳。他仿佛能听到五千年前的喧嚣:人们建造宫殿的号子声、祭祀时的吟唱声、河水在堤坝间流淌的哗哗声……这些声音,这些画面,这些信息,真的一直都在这里,从未离开吗?
队员们真的“感知”到了来自良渚古人的信息。这个曾经荒谬的念头,此刻在苏一心中,已经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他知道,他们的项目已经远远超出了“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范畴。他们可能无意中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的大门,一扇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信息之门。
而门后的世界,又将是何等的波澜壮阔,何等的不可思议?苏一深吸一口气,眼神中充满了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抑制不住的激动与渴望。良渚文明的回响,才刚刚开始在他们耳边响起。他们将如何解读这段跨越五千年的“留言”,又将从中汲取怎样的智慧,这将是苏一和他的团队,乃至整个人类,都需要面对的巨大课题。这个秘密,注定要改变他们的人生,也可能改变世界对历史的认知。前路漫漫,迷雾重重,但探索的脚步,已经无法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