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紫宸对策(2 / 2)

***

夜幕降临,举子退场。刘禅与诸葛亮及众大臣立即开始评阅试卷。

麟德殿偏殿内,烛火通明。试卷被分批送入,众臣交叉评阅,争论激烈。

\"李文策论,数据详实,方案可行,当列一等。\"

\"顾谭文章华美,见识不凡,然稍欠实务经验。\"

\"徐劼所言虽切中时弊,然过于激进,恐难施行。\"

武科这边,争论更为激烈。

\"邓艾沉稳老练,可独当一面。\"

\"钟会机变百出,宜为参谋。\"

\"周循精通水战,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刘禅仔细聆听各方意见,不时发问。最终,他亲自审定名次:

文科:

一等:李文、徐劼、顾谭

二等:张黎等十人

三等:其余十七人

武科:

一等:邓艾、钟会、周循

二等:丁奉等十五人

三等:其余三十二人

***

次日清晨,麟德殿再聚群臣。黄门侍郎高声唱名: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肇元三年殿试,取进士三十人,武进士五十人。李文、徐劼、顾谭...邓艾、钟会、周循...等表现优异,特赐进士及第!\"

被唱到名字的举子出列谢恩,个个激动不已。

刘禅颁下恩旨:\"一甲进士授翰林院修撰、编修,入枢庭学习;二甲授各部主事、郡丞;三甲授县令、县丞。武进士一等入讲武堂深造,二等授都尉、司马,三等授军侯、屯长。\"

特别对寒门学子多加勉励:\"张黎精通律法,特破格擢升为御史台监察御史;徐劼才识过人,授户部主事...\"

又对世家子弟表示期许:\"顾谭文武双全,授翰林院编修;荀璨、荀寓...各授实职。\"

最后宣布:\"所有进士,皆赐宴琼林,赏冠带袍服,授官身文凭。\"

***

是夜,未央宫内灯火辉煌,琼林宴开。百盏宫灯将大殿照得亮如白昼,鎏金柱上蟠龙在灯影中若隐若现。殿中设紫檀长案三十席,锦茵绣褥,银箸玉杯。御厨精心烹制的八珍玉食陈列其上:猩唇熊掌、豹胎鲤尾、酥酪蝉羹,琳琅满目。殿角,乐府伶工奏《鹿鸣》之章,笙箫琴瑟,清越悠扬。

刘禅端坐丹陛之上,身着常服,面带笑意。诸葛亮率文武百官陪坐两侧,皆着朝服,仪态庄严。新科进士们分文武两班入席,个个神采飞扬,却又保持着应有的礼仪。

李文举杯向张黎,眼中含泪:\"忆昔在国子学中,吾等寒窗苦读时,何曾想过有今日之荣?陛下圣明,不拘门第;丞相苦心,创立科举。此恩此德,没齿难忘。\"他环视辉煌的殿宇,声音哽咽:\"家父乃县中小吏,终生未出闾里。今吾得列朝堂,必当竭忠尽智,以报天恩。\"

张黎郑重举杯回应:\"文若兄所言极是。某出身铁匠之家,往日最多不过为一讼师。今蒙圣恩,授监察御史之职。\"他目光坚定:\"某必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使豪强不得欺压良善,使贫弱得以申冤诉屈。\"

徐劼虽位列一等,却仍坐于二等席中。顾谭特来敬酒,徐劼连忙起身:\"顾兄家学渊源,今科高中,实至名归。\"顾谭却道:\"徐兄策论,直言时弊,切中肯綮。其中清丈田亩、核实户籍之议,虽触痛某些世家,然实为治国良策。弟虽出身世家,亦深以为然。\"

这时,二等进士中站起一人,乃是来自凉州子弟杨非(杨阜之后)。他举杯道:\"吾等寒门子弟,蒙圣恩得跃龙门。当以徐兄为榜样,敢言直谏,不避权贵。愿与诸公共勉!\"众寒门进士纷纷举杯相应,场面感人。

***

顾谭回到一等席位,对身旁的荀璨、荀寓叹道:\"往日只知闭门读经,自以为天下英才尽出世家。今见寒门之中,亦有如此多俊杰,方知朝廷开科取士之深意。\"

荀璨点头道:\"诚然。往日吾等坐享祖荫,不知民间疾苦。今与寒门同窗,方知稼穑之艰,吏治之弊。\"他举杯向寒门学子方向示意:\"当今天子圣明,破除门第之见。吾辈世家子弟,更当勉力向前,方不辱没门风。\"

琅琊王氏子弟王昶接话道:\"尤记殿试时,徐劼论及豪强隐田之弊,某初闻时颇觉刺耳。然细思之,确为治国要务。今后为官,当以国事为重,不再囿于门户之见。\"

这些世家子弟的对话,显示出科举制度不仅选拔了人才,更促进了不同阶层间的理解和融合。

***

武科席间,气氛更为热烈。邓艾与钟会对饮后,周循也来敬酒:\"久闻二位大名,今日同榜,三生有幸。\"

钟会笑道:\"公瑾之后,果然不凡。殿试时论水军建设,令人耳目一新。\"他转向邓艾:\"然士载兄稳扎稳打之策,方为兵家正道。\"

邓艾认真道:\"水...水战非某所长。将来江...江东水师,还要倚重周兄。\"他结巴却诚恳地说:\"大...大汉疆域万里,陆战水战,皆...皆不可偏废。\"

这时,二等席中的老将丁奉举杯过来:\"诸位年少有为,老夫佩服。我在江东多年,深知水战之要。周公子所言水陆并重,实为至理。\"他感慨道:\"往昔各为其主,今日同殿为臣,共保大汉江山,亦是缘分。\"

凌烈也来敬酒:\"家父曾言,天下英才,尽入大汉彀中。今日方知此言不虚。\"他特别向邓艾、钟会敬酒:\"日后战场相逢,还望互相照应。\"

众武将越谈越投机,纷纷讨论起边防布置、练兵之法,甚至有人取出随身携带的地图,当场研讨起来。诸葛亮远远看见,不禁捻须微笑。

***

三等席中,几位外族进士格外引人注目。羌人青年俄何烧戈举杯起身,用略带口音的汉语道:\"羌人俄何烧戈,蒙圣天子不弃,授军侯之职。在此立誓:必率部众,永守西陲,不负皇恩!\"

氐人杨千万接着站起:\"氐人杨千万,往日族中纷争不断。今得沐王化,必以汉律教化族人,使知礼仪,永为汉臣!\"

来自沃沮部的高辟疆激动地说:\"沃沮小族,得蒙圣恩,授屯长之职。必守边土,御外侮,使东北永固!\"

鲜卑人秃发树机能更是慷慨陈词:\"往昔鲜卑与汉时战时和,皆因沟通不畅。今某得入汉官,必为桥梁,使鲜卑永附大汉!\"

他们的表态赢得满堂彩。刘禅特意命黄门侍郎赐御酒给这些外族进士,以示嘉许。

***

酒过三巡,刘禅举杯起身,全场肃立。

\"众卿,\"刘禅声音洪亮,\"今日琼林宴饮,非为口腹之欲,实为庆我大汉得才之喜。\"

他走向文进士席:\"朕观诸生文章,字字珠玑,句句良言。李文理财之策,数据详实;徐劼均平之议,切中时弊;顾谭通达之见,颇具远见;张黎明法之论,公正严明。尔等皆为国士,将来出镇地方,入朝议政,当以民为本,以社稷为重。\"

转向武进士席:\"再看众将帅之才:邓艾沉稳,钟会机变,周循精通水战,丁奉老成谋国。大汉疆土,赖尔等守护;四方安宁,靠尔等维系。\"

特别走到外族进士前:\"更喜者,各族英才,皆入彀中。往昔边患频仍,多因隔阂不通。今尔等既通汉文化,又知本族情,必能为大汉安定边疆,为各族谋福祉。\"

最后,他回到丹陛之上,举杯高声道:\"今日殿试,只是开始。望众卿牢记:无论出身寒门世家,无论来自中原边地,既食汉禄,便为汉臣。当同心同德,共扶社稷。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如此,方不负朕今日之望,不负天下百姓之托!\"

话音刚落,全场跪倒:\"臣等谨遵圣谕,必竭忠尽智,以报天恩!\"

诸葛亮适时上前:\"陛下已有旨意:明日起,所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三月,由各部尚书亲自授课。之后根据考核,再授实职。\"

宴会持续至深夜。进士们相互赠诗留念,约定他日同朝为官,当互相砥砺,共扶社稷。当最后一批进士告辞出宫时,东方已现曙光。

诸葛亮看着这群年轻人,对刘禅低声道:\"陛下,新血已入朝堂,中兴可期矣。\"

刘禅颔首深鞠一躬:\"此皆相父之功。\"

明日,他们将各赴前程,开始为国效力的新征程。

雪又开始下了,覆盖了长安的大街小巷。但在这白雪之下,新生的力量正在萌发。一个大汉的新时代,正随着这批新锐官员的上任,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