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科举风云(2 / 2)

马岱捻须微笑:“自然。诏书明言‘无论华夷’。都护府初立,正需通晓汉律、熟悉民情的本族人才。库莫奚副都护,你可遴选部族中聪慧敏捷、心向汉化的青年,延请汉人教授,努力备考。若能考中,归来便是朝廷命官,于你治理地方,大有裨益。”

库莫奚大喜过望,立刻召集部下,大声宣布此事,并下令:“都给俺听好了!把家里脑袋灵光的崽子都送过来学汉话、认汉字!谁要是能给俺考个汉官回来,老子赏他一百头牛,五百只羊!”

同样的震动,发生在凉州、并州、幽州、益州南中等地。羌人、氐人、鲜卑部落、南中夷人的大小首领们,心思开始活络。以往,他们与中央的关系多靠武力威慑和财物赏赐维持,若能有人通过科举进入汉朝官僚体系,无疑能大大加强本族与中央的联系,提升自身地位和话语权。于是,一股学习汉文化、准备科举的热潮,悄然在边地兴起。

甚至有些部落首领,自己虽已年长,却也动了心思,让子侄辈奋力一搏。一位鲜卑小酋长对儿子道:“汉家皇帝开了口子,这就是咱家的登天梯!学好汉话,读懂汉书,将来若能做个汉官,比爹一辈子抢来的牛羊都管用!”

***

对于刚刚平定不久的曹魏、孙吴旧地的士人而言,这道科举诏书的心情,尤为复杂。

邺城旧宫附近,一处僻静宅院。几位原曹魏降官聚在一起,密议此事。

“诸位,汉廷此诏,意欲何为?莫非真想将我魏地人才,也一网打尽?”一人忧心忡忡。

另一人沉吟道:“恐是试探,亦是安抚。‘不拘门第’……哼,说得动听。我河北士族,经学传家,岂是那般寒门可比?即便去考,莫非真能得重用?”

一位年纪稍轻的士人却道:“不然。在下观之,汉廷新立,急于用人,此或是真心招揽。且看那诸葛亮,用人确是不拘一格。吾等困守于此,终非了局。若能借此科踏入仕途,或能一展抱负,光复门庭?”

众人沉默。他们既担心这是汉廷的圈套,考中了也无法获得实权,甚至被猜忌;又不甘心错过这个可能融入新朝、重获地位的机会。这种犹豫、观望、权衡的心态,在魏吴旧地士林中普遍存在。

但也有人决心已定。江东建业,一名叫顾承的年轻士子(虚构,取其吴地大姓),其家族在吴国覆灭后沉寂。他夜访同样境遇的好友陆明(亦虚构,取自吴地陆氏):“伯清兄,汉廷开科,此乃天赐良机!吾辈难道要因循守旧,老死牖下乎?汉帝有气魄吞吴魏,岂无胸襟用吴魏之人?我决意赴考,无论成败,总要一试!”

陆明目光闪烁,最终重重一拍案几:“好!士为知己者死!汉帝既有此魄力,我辈何惜此身?同去!”

一些原本隐藏山林、或混迹市井的魏吴遗才,他们的眼神也发生了变化。或许,报仇雪耻已不现实,但通过这条新的途径,在新朝中争得一席之地,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未尝不是一条出路。科举,为汉廷招揽这些遗才,化解潜在的抵抗情绪,提供了绝佳的管道。

***

武科的开设,在军队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北军五校营地,一场雪后较量刚刚结束。年轻的军司马王恪(虚构)擦着汗,对身旁的袍泽晃着手中的诏书抄本:“看见没?武科!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亲自主持!考上了就能直接授官!俺这身马上步下的功夫,总算有了用武之地!不必苦熬资历,等着哪年上官开恩提拔了!”

其袍泽笑道:“瞧把你美的!天下豪杰何其多,岂是那么容易考的?弓马、兵法、阵略、技击,样样都得拔尖!”

王恪昂首道:“怕甚!真刀真枪比过才知道!俺听说,东征时那个山地营的什长林风,凭军功也没升多大,这次都摩拳擦掌要考武科呢!人家那是在山林里真打过仗、见过血的!咱也不能怂!”

军中尚武之风本就浓厚,有此捷径,无数自恃勇力、通晓兵法的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卒都沸腾了。他们纷纷加紧操练,研读兵书,期待着在考场上一展身手,博个封妻荫子。甚至一些原本只是地方豪强部曲、乡间游侠儿的人物,也看到了凭借个人武艺进入国家体制的机会。

李铮作为太子舍人,已将主要精力转向文职,但他仍关注着武科。他与军中旧友书信往来,深知此次武科必将选拔出一批新一代的军中骨干,对未来大汉的军力格局影响深远。

***

长安西市、成都锦里、洛阳酒肆、建康大市……诏书的内容成了百姓们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谈资。

“听说了吗?朝廷要开科考状元了!不论出身,谁都能考!”

“真的假的?那俺家那小子读了几年私塾,是不是也能去试试?”

“咋不能?诏书上白纸黑字写着呢!不过可得下苦功,考的是真学问,听说还要考算账、断案呢!”

“哎呀,这可是天大好事!以往当官的都是老爷们的子弟,以后说不定咱平民百姓家也能出个官老爷了!”

“可不是嘛!朝廷这是要选真才实学的人啊!是好事!”

“武科也开呢!谁家小子要是武艺好,也能去博个功名!”

普通的升斗小民,或许并不完全理解科举背后的深刻政治意义,但他们朴素地感觉到,这是一条相对公平的改变命运的道路。虽然自家子弟能考中的希望渺茫,但毕竟有了希望。他们对朝廷的这一举措,大多抱持着欣喜和期待的态度。街头巷尾,时常可见父母拿着树枝,在地上教孩子认字,呵斥道:“好好学!将来也去考个状元!”

当然,也有冷眼旁观者。“哼,说得轻巧。没钱请好先生,没家传的典籍,寒门子弟拿什么跟世家斗?不过是朝廷收买人心的把戏罢了。”但这类声音,很快被淹没在普遍乐观的情绪之中。

***

热潮之下,暗流涌动。巨大的利益格局调整,不可能一帆风顺。

某些高门依旧不甘心,试图通过种种方式施加影响。或向宫中、丞相府、负责科举的官员说项,希望能在考试内容、录取标准上向世家子弟倾斜;或暗中散播流言,诋毁科举制度,称其“败坏学风”、“利少弊多”;甚至有人企图重金收买可能出任考官的重要人物。

一些地方豪强,尤其那些以往通过控制乡评议、把持地方小吏选拔而获利者,也感到威胁。他们阳奉阴违,对朝廷要求荐送优秀人才的命令敷衍了事,甚至压制本地有才学的寒门子弟,不让他们出头。

还有人对“华夷”同考心存芥蒂,认为让蛮夷之子与华夏俊秀同场竞技,有失体统,私下议论不休。

所有这些阻力,都汇聚到未央宫和丞相府。诸葛亮对此早有预料,他一方面严令有关部门公正行事,堵塞请托之门;另一方面,则通过邸报、布告等方式,不断强调朝廷的决心,宣示科举的公正性,并派出巡查使者,监督地方荐送人才的情况。

刘禅也在一次朝会上,面对某些旁敲侧击表示疑虑的老臣,淡然却坚定地说道:“开科取士,朕意已决,此乃国策,绝非儿戏。但有才学,无论来自何方,出身如何,朕与丞相皆虚位以待。若有谁觉此策不妥,或可致仕归田,勿复多言。”

皇帝态度如此鲜明,背后的诸葛亮又雷厉风行,大部分的暗流与阻力,暂时被压制了下去,转为地下潜藏,等待着考试结果出来后再做文章。

***

雪继续下着,覆盖了长安城的鳞次栉比,也掩盖了建业台的残雪断鸿。

但在这片银装素裹之下,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正在帝国每一个角落奔涌。无数人的命运轨迹,因这一纸诏书而悄然改变。寒窗苦读的学子、闻鸡起舞的武人、翘首以盼的边民、冷眼旁观的世族、心怀忐忑的遗才……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即将到来的肇元二年冬,聚焦于长安与建业那即将决定无数人命运的考场。

科举的风云,已然汇聚。它必将深刻地重塑大汉帝国的肌理,为其注入新的血液,也将不可避免地掀起新的波澜。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却也更加复杂的大汉,正伴随着这场冬雪,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