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高坐御榻,静静聆听着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辩论,目光扫过激烈争论的群臣,心中不断权衡。他看到诸葛亮稳坐钓鱼台,并不多言,显然意在让各方充分暴露观点。他也看到一些年轻官员,如刚刚被调入户部观政的李文,以及作为太子舍人列席的李铮,虽官职低微不敢妄言,却听得极其专注,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争论持续了近一个时辰,犹自难分难解。这时,一位平日并不起眼的少府丞出列,朗声道:“陛下,诸公!臣有一言!”
众人目光投去,只见此人年纪不过三十余岁,名叫辛苗,乃是以精于算计、管理皇室私库而得到提拔的官员。
“金银之比,固然重要,然臣以为,陛下与丞相设立银行之本意,在于稳定币值,便利民生,聚财于国以求大用。故比价之定,首重‘稳定’与‘信誉’二字!官价一旦颁布,便需有足够储备保证其无限兑付,绝不能朝令夕改,此乃朝廷信誉所在!”
“其次,需略高于目前主要产粮区、人口稠密区之平均市价。为何?因官价一出,必有大量民间金银涌入兑换新钱或钞引,若官价过低,无人愿来,形同虚设;若略高于市价,则民众乐于将金银存于银行,银行方能聚集天下金银,成为真正之‘泉府’!”
“臣粗略核算各地报来数据,建议陛下,可定黄金一两,兑换白银八两五钱!此价高于蜀中市价,略低于北地市价,取其中庸,且便于计算。同时,定黄金一两值足色新五铢钱一万枚,白银一两值钱一千一百七十六枚左右(约\/8.5),亦便于民间折算。”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安静了不少。辛苗的建议数据具体,且说出的理由——“稳定”、“信誉”、“略高市价以吸引储存”,确实抓住了要害。
守旧派仍欲反对,但理由已不如先前那般充分。诸葛亮此时方才缓缓开口:“辛少府所言,深得经济三昧。银行之要,首在信誉。信誉既立,则纸钞可通于四海,如金银之便利,而无搬运之烦。金银比价,确需一定之规,辛少府所议八五之数,老臣以为可行。当然,具体细则,如新钱铸造样式、旧钱回收折扣、钞引防伪、各地分行设立等,可由户部、大司农府与即将设立的银行总署详细拟定章程,逐步推行,不必求一步到位。”
刘禅见时机已到,深吸一口气,朗声决断:“诸卿之议,朕已尽知。货币之乱,确已非治不可。设立大汉皇家银行,统一币制,定立官价,非与民争利,实乃为民除害,为国理财!此策,朕意已决!”
殿内顿时肃静,所有目光聚焦于皇帝。
“即日起,设大汉皇家银行,总署暂设于未央宫北阙甲第,由丞相诸葛亮总领其事,大司农、户部尚书协理。首任银行总督,由少府丞辛苗擢升担任!”
辛苗闻言,激动得浑身一颤,出列重重叩首:“臣必竭尽驵侩之才,不负陛下重托!”
“金银官方比价,暂定为一两黄金,兑换白银八两五钱!一两黄金,兑换足色新五铢钱一万枚!此价,银行需保证无限兑兑,以朝廷信誉及国库金银为担保!”
“着令工部将作监,即刻依新标准,开铸足色新五铢钱,严惩私铸!”
“银行发行之金钞、银票具体样式、防伪、兑换规则,由银行总署尽快拟定方案,报朕批准。”
“此事关乎国本,需循序渐进。先在长安、成都、洛阳、襄阳、建业等大邑试行,逐步推广全国。期间若有奸商巨贾敢于哄抬物价、操纵市场、抵制新币者,”刘禅语气转厉,“无论其官居何职,身负何名,均以扰乱国政、破坏金融论处,严惩不贷!”
皇帝金口玉言,一锤定音。支持者如蒋琬、费祎等面露欣慰,纵然有反对者,见大势已定,天子决心如此之坚,丞相全力支持,亦不敢再强谏,只得暗自叹息或盘算如何在新格局下应对。
退朝之后,刘禅特意将诸葛亮、蒋琬、费祎以及新任银行总督辛苗留了下来。
“辛卿,”刘禅看着这位因一番言论而骤得大用的官员,“今日朕将千斤重担压于你身,银行之初创,千头万绪,必艰难无比,你有何需求,可尽管直言。”
辛苗显然早有腹案,立刻道:“谢陛下信任!臣首要之事,便是搭建班底。银行之事,非通晓算学、律法、商贸之才不可。臣恳请陛下,准许臣从国子监算学科、户部、少府以及各地市舶司中遴选调任能干吏员。尤其需精通算术、善于管理之年轻才俊。”
“准!”刘禅毫不犹豫,“相父,蒋公,费公,此事需你们协调,全力支持辛卿。”
诸葛亮等人自然应允。
辛苗又道:“其二,便是新钱母范的雕铸、钞版的设计与防伪,需绝对机密可靠,请将作监大匠亲自负责,并由军中锐士护卫。”
“准!此事由工部配合,务必精益求精。”
“其三,试行之初,信誉至关重要。臣建议,可先从朝廷百官俸禄开始,部分以新钱或银票发放,并可于银行开户存取,以示朝廷自身对其之信任。”
刘禅闻言笑道:“善!朕看,就从朕的内帑和百官俸禄开始!并可昭告天下,日后朝廷赋税,亦可按官价折收金银或新钱、银票。”
一番详谈,确定了银行初创的各项基本原则和扶持政策。辛苗领命而去,脚步匆匆,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亦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建功立业之机。
消息很快传出,朝野震动。长安东西两市的大小商贾们反应最为迅速,有人欢呼雀跃,认为终于有了公平稳定的交易尺度;有人忧心忡忡,担心手中积累的财富缩水;更有人开始暗中计算,如何利用新旧兑换的时间差和地域差牟取暴利。
而在国子监内,李文、张黎等年轻学子更是兴奋不已。他们刚刚经历了东征后勤管理的历练,又目睹了朝堂上这场关于国家经济命脉的大辩论,深受触动。李文甚至当晚就伏案疾书,将自己对银行运作、异地汇兑、防止伪钞的一些初步想法写成了条陈,托人转交给新任总督辛苗。张黎则开始深入研究历代经济律法,思考如何为这新生的“银行”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
大雪依旧纷飞,但一场比冰雪更深刻、影响更为深远的变革,已经在未央宫定策,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金融之权,这把无形的利刃,正被大汉朝廷小心翼翼地握入手中,试图以其斩断市场的乱麻,开辟出一条通向富国强兵的新路。其前方,注定既有无限机遇,亦布满了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