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九载砺锋(2 / 2)

破甲锥头枪 十五万杆!

神臂弩(射程三百步) 六万五千张,配套弩矢 三百万支!

新式三弓床弩(可射千斤巨石) 三百二十具!

配发全军之标准制式“砺锋”陌刀(仿疏勒开山钺改良,长柄巨刃) 三万柄!

实例为凭: 定军山大营校场。征西大将军魏延全身披挂新式明光铠,阳光照耀下,胸前护心镜与肩吞反射出刺目寒光。他手持一柄新下发的“砺锋”陌刀,刀长丈二,刃宽近尺。只见他吐气开声,陌刀带着凄厉的风啸横扫而出!“咔嚓!”一声巨响,碗口粗的三根裹着熟牛皮的硬木桩应声而断,断口光滑如削!魏延抚刀大笑:“好刀!有此利器,何惧魏贼铁骑连环马?一刀下去,人马俱碎!” 一旁督造的将作大匠蒲元捋须微笑:“此刀以灌钢法千锤百炼,刃口夹以西域乌兹精铁,锋锐无匹,破甲如朽木!”

变化可视: 成都北校场,铁卫营演武。军阵森严,兵士着甲持械,寒光耀日。与九年前相比,甲胄更精良坚固,刀锋更锐利雪亮,弓弩劲力更足,军阵杀气更凝!新组建的“陌刀营”三千壮士,皆选力士,阵列如山,陌刀如林,森然之气令观者胆寒。军中流传:“昔有虎步营,今有陌刀山。刀山所指,鬼哭神嚎!”

民众回声: 汉中褒斜道旁,一队换防军士行经村落,甲胄鲜明,刀枪闪亮。村中孩童追逐嬉戏,模仿着军士步伐,口中喊着新编的童谣:“明光铠,亮堂堂!环首刀,放寒光!神臂弩,射天狼!陌刀阵,谁敢当?砺锋九年磨利剑,保我蜀汉万年长!” 一老者倚门看着,眼中含泪:“好兵!好甲!好器械!看到这些娃子们,老汉我想起了先帝在时的汉中兵…不,比那时更强!有他们在,魏狗休想再踏进汉中一步!”

四、商路通衢,货殖繁盛:黄金丝路再通

数字为证: 户部市舶司奏报:景耀十年,经官方核准之蜀锦、蜀绣、井盐、邛竹杖、漆器、药材等大宗商品外销总额,折合五铢钱 五亿六千万,较砺锋初年暴增 三倍有余!官府征收关税及市舶税 七千八百万钱。自西域、南中、南越输入之良马、毛皮、玉石、香料、珊瑚、珍珠等货物总值 三亿九千万钱。成都、江州、汉中三大官市,年交易额皆破 亿钱。新设之“蜀通”柜坊(官方钱庄)发行可异地兑付之“飞钱”,年流通额 一亿三千万钱,极大便利巨贾行商。

实例为凭: 敦煌以西百里,新设之“玉门互市”。驼铃声声,胡汉商贾云集。来自龟兹的豪商阿史那,正指挥伙计卸下满载琉璃器皿和波斯地毯的驼队。他操着流利的汉话,与蜀中大绸缎商张世平激烈地讨价还价:“张东家!我这可是上好的大秦(罗马)琉璃盏!十匹蜀锦换一盏,不能再少!”“阿史那掌柜,如今蜀锦供不应求!八匹!多一匹没有!我这还有新到的‘雨过天青’釉彩瓷,要不要瞧瞧?”最终成交,双方击掌大笑。阿史那掂量着到手的“蜀通飞钱”票据,对随从感慨:“蜀汉皇帝有信!这飞钱,在疏勒、于阗都能兑出真金白银!比带着沉重的金银安全多了!这条商路,算是彻底通了!”

变化可视: 锦官城外,新建之“万商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店铺鳞次栉比,招牌高挂:有专营西域奇珍的“胡玉楼”,有专卖南越香料的“宝香阁”,有汇集各地药材的“杏林春”,更有气派的“蜀锦总汇”。坊内道路皆以青石板铺就,两侧有明沟排水,巡丁往来,秩序井然。与九年前商税混乱、关卡林立、盗匪出没的商路相比,如今商旅行走安心,货物其流。

民众回声: 江州码头,力夫王二刚卸完一船井盐,领了工钱,在码头边的食肆要了一碗加了西域胡椒的羊肉汤,吃得满头大汗。他对同桌的工友说:“以前卸货,十天半月没活干是常事。现在?船就没断过!西域的驼队,南越的船队,都来了!累是累点,可钱袋子鼓了!” 食肆老板也笑道:“可不是!我这小店,以前就卖些粗茶淡饭。如今这西域的胡椒、安息的胡荽、南越的蔗糖,都能用上!生意好了几倍!这商路一开,真是活水进了死潭!”

五、文教昌明,薪火相传:幼学蒙养遍乡邑

数字为证: 礼部学政司核定:九年间,各州郡县新设或重建官立蒙学(幼学) 两千四百所!其中偏远之南中七郡,亦设 三百一十五所。招募并通过考核之合格蒙师 八千七百名,皆由朝廷发放廪米钱帛。官学免费收录蒙童 逾二十万名!成都太学、蜀郡郡学等高等学府,经整顿扩充,在册学子 三千六百人,较砺锋初年翻倍。雕版印刷术成熟,官刻《急就篇》、《千字文》、《孝经》及农桑、算学等实用蒙书 百万册,以成本价或免费分发各学。

实例为凭: 南中永昌郡,哀牢山下。新落成的“文成乡学”内,三十余名各族孩童(有汉、叟、濮、傣),身着虽旧但整洁的麻衣,端坐于木凳上,跟着年轻的汉人蒙师李诵,用略显生涩但无比认真的腔调齐声诵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窗外,许多从未进过学堂的各族父母,扒着窗棂,眼中含泪,激动地看着自家孩子读书识字。郡守吕凯巡视至此,感慨道:“此乃王化之基!十年之后,此间孩童皆能识文断字,知礼守法,何愁南中不宁,边疆不稳?”

变化可视: 蜀郡郫县乡间。夕阳西下,牧童骑牛归家,牛背上不再只是短笛,腰间还插着蒙学的书卷。村口老槐树下,几个总角孩童正用树枝在沙地上比划着白天学的字,争论着“马”字有几笔。田间地头,歇息的农人,也能偶尔从怀中掏出简易的识字木牌(官府发放),对照着田埂上的界碑认几个字。昔日“十里不同音,百里无书声”的闭塞乡野,如今处处可闻稚嫩书声。

民众回声: 广汉郡一佃农老赵,捧着刚领到的、免费发放给蒙童的《千字文》和几块识字木牌,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光滑的书页,激动地对蒙师说:“先生!老汉我三代睁眼瞎,给人写个名字都要按手印!如今,朝廷出钱粮,让我的幺娃儿免费念书认字!这…这真是天大的恩德啊!娃儿,好好念!给咱老赵家争口气,也报答皇上的恩典!” 小儿懵懂,却用力点头,紧紧抱着新书。

六、恤孤抚残,仁政泽民:鳏寡孤独有所依

数字为证: 户部抚民司统计:九年间,朝廷累计支出抚恤金、养济银 一亿一千万钱。设立州郡级“养济院” 四十八所,县级“慈幼庄”、“安老所” 三百二十所。收容赡养阵亡将士遗孤 一万八千名,伤残军士 三万五千名(其中重残者 一万一千名),孤寡老人 两万六千名,孤儿 一万三千名。各地养济院、慈幼庄皆配有医官、药童,年拨医药费 四百余万钱。

实例为凭: 锦官城西郊,“忠烈养济院”。宽敞明亮的房舍内,炭火烧得正暖。曾冻毙于风雪的伤残老兵张诚之族侄张勇(受领抚恤并安置于此),如今已是养济院的一名管事。他正推着轮椅,陪一位在定军山之战失去双腿的老卒李铁牛在廊下晒太阳。李铁牛腿上盖着厚实的毛毯(西域毛皮所制),手里捧着一碗热腾腾的肉粥,对张勇感慨:“勇娃子,当年你叔…唉!要是早几年有这养济院,有这厚毯子热粥,有太医按时诊脉发药…你叔,还有王猛、赵五兄弟,兴许…兴许就熬过来了!” 说着,浑浊的眼中滚下泪来。院内,还有孩童在女师带领下读书、游戏,笑声朗朗。

变化可视: 犍为郡城。昔日因贪墨抚恤而饿殍冻毙伤残军士的惨景早已不见。郡衙旁新建的“安老所”内,数十名无依无靠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城隍庙前,每月初一、十五由官府设点,向鳏寡孤独及赤贫者发放米粮、冬衣。百姓称此日为“皇恩日”。

民众回声: 汉中街头,一卖菜老妪将几颗新鲜的萝卜塞进“慈幼庄”收容的孤儿篮子,慈祥地说:“娃儿,拿去吃!婆婆我虽不宽裕,但托陛下的福,如今衙门税轻,市集安稳,日子好过多了。看到你们这些没爹没娘的孩子有地方住,有饭吃,有书念,婆婆心里高兴!” 孤儿恭敬行礼:“谢婆婆!院里的嬷嬷说,我们吃的米、穿的衣,都是陛下和朝廷恩典。长大了,我也要当兵,报答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