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联盟的成立,在林远的刻意安排下,前期工作做的十分低调。
但这种消息总是瞒不住了,这个刚有雏形的联盟,还在中国科技产业内,激起了不小的风浪。
尤其是在德高望重的贺董亲自出山站台,并且联合了一批制造业的隐形冠军之后,这个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国企牵头发起的联盟,依然有了成长为庞然大物的趋势。
一时间,整个行业都在议论纷纷。
有唱衰的,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各怀鬼胎的人马,抱团取暖的垂死挣扎。
在苹果、谷歌等巨头构建的强大生态壁垒面前,不堪一击。
有警惕的,特别是国内的龙头企业,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联盟的开源和跨平台理念将对他们苦心经营的封闭生态,构成最致命的威胁。
当然,更多的是持币观望的,吃瓜看热闹。
无数的中小企业和开发者,都在翘首以盼,想看看这个号称要打破壁垒、重新定义世界的新生联盟,到底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而作为这场风暴的中心,林远却在联盟成立后的第二天,便悄无声息地,独自一人登上了一班飞往京城的早班机。
他知道,商业上的合纵连横已经初见成效。
但要能够真正地在国内站稳脚跟并走向世界。
他们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就如眼下这趟京城之行,林远就是希望能够得到高层决策者的认可。
经贺董引荐,他这次准备拜访的是国家某部委副主任赵启年,分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这位副主任与贺董的关系非同一般。
下午三点,国家某部委南楼,一间并不算大的办公室里。
林远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赵公。
与想象中那种不苟言笑、官威十足的部委领导不同,眼前的赵启年看起来更像一位儒雅的大学教授。
年约六旬,头发虽然已经花白,但梳理得一丝不苟。
脸上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眼神温和而又睿智,仿佛能洞穿一切。
他身上那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和袖口,都洗得有些发白却依旧笔挺。
“你就是林远吧?”赵启年亲自为林远倒了一杯热茶,脸上带着和煦的笑意,“老贺跟我提起你好几次了,说你是他近些年,见过的最出色的年轻人。今日一见,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他口中的老贺,自然就是d集团的贺董。
这种亲切的称呼,瞬间就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赵主任,您过奖了。”林远连忙站起身,恭敬地接过茶杯,“在您和贺董面前,我只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学生而已。”
“呵呵,坐吧,不用拘谨。”赵启年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
“说吧,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到我这里来,所为何事呀?”
他的话,虽然说得轻松,但林远却听出了另一层含义。
“冒着这么大的风险”。
显然,燕家通过政治背景在京城对林远进行打压的事情,赵启年也是心知肚明的。
林远心中一凛,他知道在这位高人面前,任何的隐瞒和绕圈子都是最愚蠢的行为。
他没有再有任何的保留。
他将那份早已烂熟于心的启明联盟构想以及那份百亿级的《产业基金计划》,从技术、商业、到最终的战略目的,原封不动地向赵启年做了一次交底。
整个汇报过程,持续了足足半小时。
赵启年一直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只是时不时地,端起茶杯,轻轻地抿上一口。
那双隐藏在金丝眼镜后面的睿智眼眸,却在随着林远的讲述,变得越来越亮,越来越亮……
当林远讲到,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要用一个产业联盟去反向挑战美国的技术霸权时,
赵启年的眼中,甚至迸发出了一股灼热的光。
“好!好一个釜底抽薪!好一个另起炉灶!”
林远话音刚落,赵启年拍手称好。
“这些年,我们跟在美国人后面,追得太久了,也追得太累了!我们总是想着如何去补短板,如何去搞国产替代。却从来没有人敢像你这样跳出棋盘,从新制定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游戏规则!”
“小林啊,”他看着林远的眼神,充满了欣赏,“你这个计划不是简单的商业计划。这是一份,足以影响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国家产业战略走向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