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邀请你来担任。”
听到林远这话,汪韬默然的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没有波澜。
“光子芯片?”他直接开口,声音平直没有任何情绪,
“你知道这是难度多大的项目吗?至少需要投入数百亿美金,研发周期超过十年,且成功率不足1%的理论项目。你想让我负责?”
“不是负责。”林远纠正道,“准确的说是主导。”
“说出你的计划。”汪韬放下刀叉,身体微微前倾。
这个动作表明,谈话正式进入核心。
林远知道,对汪韬就应该开门见山,把他感兴趣的内容,直接怼到他的脸上。
弄他一脸的...那啥。
谁让这货是个偏执狂呢?
只有硬核逻辑严密,可执行的技术路径才能打动他。
“计划分三步,一个核心实体,两大支撑体系。”
林远硬着头皮,发动他的画大饼技能,向汪韬描绘出了一个清晰的组织架构图。
核心实体,光子前沿科学实验室。
法律实体形式,瑞士非盈利性基金会。
注册地楚格州。
“你为何要将注册地放在瑞士?”
汪韬打断了林远的施法,问道。
很显然他想考一考林远,看看他到底几斤几两。
“原因很简单,瑞士是永久中立国,可规避中美技术战的直接政治压力。而且它拥有全球最严格的金融与法律隐私保护体系,再加上税收政策对非盈利科研机构极其友好。”
汪韬点点头。
林远接着滔滔不绝的说道。
组织架构设立科学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成员由创始科学家团队和核心投资方代表共同组成。汪韬将作为第一任理事会主席,拥有一票否决权。
初期预算,产业基金首期注资十亿美金,作为种子基金。后续,将以项目捐赠和联合研发的形式持续输血。
资金将通过在开曼群岛设立的Spc进行隔离,确保财务路径无法被直接追溯。
林远一口气说了一堆,没有一句废话,全是法律、金融、组织架构层面的硬核干货。
他端起茶杯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茶。
汪韬陷入了沉思,林远的这个开局,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构想,进入到了全球化资本运作和顶层法律架构设计的层面。
“思路倒是可圈可点,但是后续怎么做?你有计划吗?”汪韬认可了林远的初步架构。
林远此时也歇的差不多了,又开始了他的口若悬河。
“第一步是平台搭建与人才吸纳。周期:36个月。核心任务是完成pFL苏黎世总部和pFL新加坡分部的硬件建设与团队组建。”
“你选址的依据是什么?”汪韬问道。
“苏黎世背靠Eth与EpFL两大欧洲顶尖理工院校,以及蔡司、徕卡等精密光学产业集群。新加坡毗邻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产业链,同时也是东西方技术人才交流的中转站,便于我们吸纳亚洲,特别是台积电、三星的流失人才。”
“不错,你接着说。”
“人才吸纳方案,我打算叫诺亚计划。我需要利用你在全球学术界的人脉,列出一份诺亚方舟登船名单。目标人物分为三类:第一类,领航员10人。标准:诺贝尔奖级别或沃尔夫奖、图灵奖得主,不问国籍,不问年龄。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终身制职位以及独立的实验室和团队组建权。”
“第二类,工程师50人。标准:曾在贝尔实验室、Ib苏黎世、英特尔研究院、德国马普研究所等顶级机构,主导过光子集成电路、硅光、III-V族半导体工艺、量子点激光器等核心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我们将为他们提供远超业界水平的薪酬包和项目主导权。”
“第三类,水手200人。标准:全球20理工院校的博士及博士后,在相关领域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我们将为他们提供最丰厚的项目奖金。”
林远讲的口干舌燥,又喝了两大口茶。
“格局很高,不过你的设备如何采购?那些东西可不好弄。”汪韬继续发问。
“我计划在3年内,为两个实验室配齐一条完整的光电集成芯片实验线。”
“哈哈,林主任,你这话说的太大了吧,完整的产线?你知道这样一条产线有多复杂吗?不要想的太简单了!”汪韬对林远的话产生了怀疑。
前面的话他还半信半疑,但当林远说到要弄一条完整的产线时,他心中产生了大大的疑问。
这林远是在大而化之的忽悠吧?他懂不懂这有多复杂,有多难?
他认为林远只是记住了一些名词,包装话术在忽悠他。
林远何等聪明,他听出了汪韬的言外之意。
于是说道:“汪总,你小瞧人不是?我林某人向来说话做事有板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