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物是人非(1 / 2)

江南省省委大院的建筑群,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庄重。

林远坐在顾盼驾驶的红旗轿车后排,看着窗外那熟悉的、栽满了高大香樟树的道路飞速倒退,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丝复杂的涟漪。

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这栋他并不陌生的灰色七层小楼,就静静地矗立在前方。

时隔近四年再次踏入这里,物是人非。

他还清晰地记得,上一次来是萧若冰亲自带着他。

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副市长,对省级层面的权力架构充满了敬畏和陌生。

而萧若冰,那个总是穿着一身得体套装,走路带风眼神清冷的女子,就在进入这栋大楼前,特意停下脚步,回头用叮嘱他:“等会儿进去,多听,少说。张主任是务实派,不喜欢听虚的。”

那时的她意气风发,是他仕途上最坚实的引路人。

如今,斯人远在海外。

而他,却已成长为即将执掌一省未来产业的一方大员。

造化弄人。

“老板,到了。”顾盼将车稳稳地停在发改委门口的访客车位上。

林远收回思绪,推开车门。

他没有直接上楼,而是在一楼的大厅里,借口等电梯,多停留了两分钟。

他要感受这里的“气场”。

省发改委,作为执掌全省经济项目审批和规划的核心部门,理论上应该是最繁忙、最高效的地方。

但林远看到的,却是一种“外松内紧”的矛盾状态。

走廊里,来往的工作人员脚步匆匆,脸上却带着一种程式化的平静;公告栏上,贴满了各种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提速增效”的红头文件,但空气中却依旧弥漫着一股松散氛围。

他知道,这里就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总闸门”,也是无数“审批死循环”的源头。

张承志的办公室在五楼,依旧是那副朴素到有些过分的模样。

一张老旧的办公桌,两把待客的木质靠背椅,一个装满了文件、几乎要被撑爆的铁皮文件柜。

唯一的装饰是墙上那幅写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书法。

“林远同志,欢迎你啊!”张承志比林远记忆中的,要显得苍老了一些,但精神矍铄,眼神依旧明亮。

他看到林远,立刻从办公桌后站了起来,脸上带着一种发自真心的热情笑容。

“早就想把你这个我们江南省的‘大明星’请来坐坐了。青川的那份经济数据报告,我反复看了三遍!写得很好!干得,更好!”

“张主任您过奖了。”林远谦逊地伸出双手,与他紧紧一握,“没有省委和发改委的大力支持,青川走不到今天。我这次来,一是向您这位‘老领导’报到。二来,也是个学生想来向老师请教。”

这个姿态,放得很低,也很有技巧。

张承志果然很受用,他亲自为林远泡上一杯热茶,示意他在沙发上坐下。

“你啊,”他指了指林远,笑着说道,“比我想象的还要沉得住气。我还以为你上任之初,就得把我们发改委的门槛给踏破了呢。”

“不敢,”林远诚恳地说道,“我对省里的情况,还是一知半解,两眼一抹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几天,我只是在做一些最基础的案头工作。但越看心里越是没底。特别是咱们省在未来产业布局这块,到底是个什么家底,遇到了哪些真问题,纸面上的数据和报告,终究是隔了一层。所以,还是想请您指点迷津。”

张承志看着眼前这个不卑不亢、开门见山的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身体靠在沙发上,反问道:“林远同志,在你这个‘局外人’看来,或者说,在你这个刚刚创造了青川奇迹的破局者看来,咱们江南省发展未来产业最大的病根是什么?”

来了。

林远知道这是前辈对后辈的“考校”,也是一次摸底。

他回答的深浅,将直接决定张承志今天对他“交心”的程度。

他将自己这几天调研的所见所闻和盘托出,层层解剖。

“张主任,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认为是顶层设计与基层现实之间的严重脱节,导致了系统性的资源错配和内耗。”

这个定性让张承志的眉毛不易察觉地挑了一下。

“具体来说,我认为有三个‘死循环’。”林远伸出一根手指。

“第一,是‘审批死循环’。”

“我虚拟了一家从事‘新型半导体材料’研发的初创公司,走了一遍完整的注册和项目立项流程。”林远将自己那天的经历,用一种客观的数据化语言,复述了一遍。

“从工商注册开始,就需要前置审批。而这个前置审批,需要经信委、科技局、环保局三家单位的‘联合评估报告’。问题就出在这里——经信委要求,必须先有科技局的‘技术先进性认定’;科技局则要求,必须先有环保局的‘环境影响评估’;而环保局的同志两手一摊,说你的厂房、设备、工艺流程都还没影儿,我怎么给你做‘环评’?”

“您看,”林远看着张承志,“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每一个部门的规定,单独看都没有错,都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规避自己的风险。但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堵让所有创新型、探索型项目都望而却步的高墙。我们的审批流程,看似合规合理,它能保证不出错。但代价就是,什么新东西也干不成。”

张承志静静地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