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多线布局(1 / 2)

江钢三号会议室,气氛有些凝重,但更多的是一种迷茫和期待。

江钢即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消息,在几天前就在厂内传开了。

所有中层以上干部,正襟危坐,等待着这位年轻的董事长,为江钢这艘濒临沉没的巨轮,指明新的航向。

林远走上台,环视全场,没有立刻开口。

他看到了那些熟悉的面孔,有兢兢业业的老技术员,有满怀抱负却被压抑的年轻人,当然,也有一些眼神闪躲,靠着资历混日子的老油条。

他深吸一口气,用一种沉稳而又带着一丝沙哑的声音,缓缓开口。

“各位,在开会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大家觉得江钢还有没有救?”

全场一片寂静。

“我知道,很多人心里都在想,江钢完了。工资发不出,设备老掉牙,外面欠着一屁股债,里面养着一大帮闲人。在座的各位,有的可能已经在找出路了,有的,可能就等着拿最后一笔遣散费回家养老了。”

他的话,像一把刀子,精准地剖开了在场所有人的内心,让不少人尴尬地低下了头。

“但是,”林远话锋一转,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力量,“我告诉你们,江钢,不会完!只要我们这几万职工,还想让它活着,它就死不了!”

他停顿了一下,给了大家消化的时间,然后继续说道:“前几天,我们拿到了柳氏集团的预付款,给大家发了工资。但这只是止疼药,不是救命丹!要想真正活下去,活得有尊严,就必须刮骨疗毒,就必须彻底改革!怎么改?就从在座的各位,从你们屁股底下的位置开始改!”

说完,他示意刘光明,将那份厚厚的《竞聘方案》,发到了每一个人的手里。

方案一出,全场哗然!这已经不是改革,而是“革命”!

生产副总:竞聘者必须提交一份关于“现有生产线优化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详细报告。报告将由我亲自邀请的,来自省冶金设计院和德国克虏伯集团的退休工程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匿名评审,评审不合格,连竞聘的资格都没有!

技术副总:必须拿出一份至少包含三项“降本增效”技术改造措施的可行性方案,方案中必须明确技术来源、改造周期、资金预算和预期效益。最终竞聘成功者,将以此方案为任期内的核心KpI。

销售副总:不看履历,只看承诺!必须当场签订“业绩对赌协议”,承诺在未来半年内,在维持现有客户的基础上,新增合同额不低于两个亿,其中,高附加值特种钢材的合同额,不得低于总额的30%。完不成,自己卷铺盖走人!

就连各个分厂的厂长、车间的主任,也全部采用“积分制”,过往三年的生产指标、安全记录、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全部量化为分数,分数高者,才有资格进入最终的、由全体职工代表参与的公开答辩环节。

“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不看资历,不看关系,只看能力和业绩!”林远总结道,“我把丑话说在前面,这次改革,谁要是敢在背后搞小动作,拖后腿,一经发现,严惩不贷!我林远,说到做到!”

“最后我想给大家交个底,我不是来镀金的,更不是来避难享受的,同志们,我与江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软硬兼施,恩威并用。

会场沉寂两秒,随即爆发雷鸣般的掌声。

会议结束后,林远立刻动身前往市里。

江州市政府,市长吴启明的办公室。

林远将江钢大刀斧的改革和那份关于青川的项目规划,汇总成了一份简洁但详细的汇报,放到了吴市长的办公桌上。

吴市长仔细地翻阅着,频频点头。“好啊!专家组里,竟然还有德国的退休工程师?林远,你这一手,玩得漂亮!既保证了专业性,又堵住了悠悠之口。国企改革,就是要拿出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你放手去做,市里给你撑腰!”

“吴市长,我是通过汉斯帮忙联系的德国专家。”林远微笑着解释道。

当吴市长看完青川项目的巨大潜力和面临的复杂困境时,更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他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看着林远,语重心长地说道:“林远啊,江钢的改革,你做得很好。但青川这个项目,你要注意把握好事情的介入方法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