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金色稻浪在初夏微风中起伏,稻穗碰撞的沙沙声如同大地轻柔的呼吸。
八十四岁的诛皎站在观景台玻璃幕墙前,深灰色中山装衣角被自动调节的气流轻轻拂动
他手中那根黄花梨木手杖正点在实时数据屏的某个参数上——土壤有机质含量:7.8%。
这个数字让站在他身后的示范区负责人激动得指尖发颤。
毕竟在三年前,这片土地的重金属超标报告还压在诛皎书房最底层的抽屉里。
“诛老,我们的‘百家稻’在欧盟检测中通过了四百项农残标准。”
负责人将全息认证证书投射到空中,深蓝色的欧盟印章与朱雀家徽并排闪烁。
诛皎微微颔首。
手杖轻旋,幕墙瞬间切换为示范区三维地图。
那些标注着“稻蟹共生”、“林下养殖”的区块正如翡翠般镶嵌在华北平原。
而最耀眼的莫过于正在收割的万亩稻田——无人收割机群正按照量子导航系统划出完美的金色轨迹。
“蟹苗成活率如何?”
他声音平稳,目光却紧锁着某个正在直播的销售界面——标注着“百家镇生态大米”的商品在零点三秒内被抢购一空。
陈兰兰端着果盘从电梯间走出,发间朱雀衔珠簪在自动化灯光下流转温润光泽。
她手中捧着的黄金蜜桃比去年同期又大了一圈,果香穿透了控制中心的数字气息。
“兴业学校要来上实践课。”
她将果盘放在控制台上,指尖轻点便调出课程表——孩子们将学习用传统农具与智能系统对比耕作效率。
便在此时。
示范区入口突然传来阵阵喧哗。
十余辆外省农业考察团的大巴车停靠在智能温室旁,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刚下车就蹲在田埂上,捧着稻穗用放大镜细细观察。
“这稻芒的弧度……真是杂交品种?”
一位来自东北的专家难以置信地抚摸饱满的稻穗。
示范区技术员笑着上前,腕带传感器轻触稻穗,全息投影立即展示出基因序列图。
某个标志着“抗逆性”的基因片段正泛着幽幽蓝光,那是用灵泉优化的第七代品种特有的标识。
“我们叫它‘朱雀稻’。”
技术员不无骄傲地介绍,背后无人收割机正将稻谷源源不断送入低温仓储中心。
正午烈日当空。
诛皎却执意走进稻田,手杖插入松软的泥土。
他弯腰抓起一把黑土,在指间捻动的触感与六十四年前在百家镇开荒时别无二致
只是如今这捧土里蠕动的蚯蚓数量是当年的三十倍。
“太爷爷!”
诛兴业带着同学们从智能温室跑出来,少年手中捧着刚采摘的“降糖辣椒”——这是为糖尿病患者研发的功能性蔬菜。
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女孩小心展示手中的传感器:“土壤ph值全天波动不超过0.1!”
她身后的电子屏正显示着蚯蚓工厂的实时数据——这些小家伙每年为示范区消化三千吨有机废弃物。
便在这时。
冷链物流中心突然传来欢呼。首批直供港澳的“百家菜”正在装车,菜心叶片上的区块链溯源码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某个来自米其林三星餐厅的订单量突然暴增三倍,主厨在视频连线中激动地指着白菜叶片上的露珠:“这才是活着的蔬菜!”
暮色渐浓。
诛皎在示范区礼堂召开品鉴会。当全息菜单展示到第八道菜——用稻花鱼制作的“鱼跃龙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