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园区建设工地灯火通明,皎兰集团的工程团队在三班倒的紧张节奏中推进着最后阶段的施工。
诛华手持世博局特批的通行证,站在即将竣工的“皎兰未来馆”前。
身后是近百名核心工程师与项目负责人——作为世博会核心赞助商,皎兰集团不仅承建了三个主题场馆,更负责整个园区的智能系统集成。
诛华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施工进度图,全息投影在夜色中勾勒出展馆的立体结构。
“能源馆的太阳能穹顶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铺设,物流通道的无人驾驶系统明天开始联调。”
他的声音穿透细雨,像钢钉砸进混凝土。
“这不是商业项目,是国家任务。”
世博局副总指挥亲临工地,黑色雨伞下露出半张凝重的脸。
“诛总,国际展览联盟的考察组提前三天抵达,浦西园区的水循环系统还在调试。”
诛华抓起安全帽扣在头上,雨水顺着帽檐划出利落的弧线。
“给我两小时。”
他踏进临时指挥车,三块屏幕同时亮起。
左屏跳动着水循环系统的实时数据,中屏显示着德国供应商发来的故障报告,右屏则是皎兰自主研发的净化模块设计图。
“德方认为滤芯承压不足需要更换,但问题是他们的计算模型错了。”
年轻工程师指着波动曲线急声解释。
“黄浦江潮汐导致的水压变化,他们按莱茵河数据做了线性修正……”
诛华抓起通讯器接通慕尼黑。
“施耐德先生,请立即授权系统权限。”
电话那端的德语带着迟疑。
“按照合同……”
“按照实际情况。”
诛华截断对方。
“你们的设计院在1998年修订过莱茵河枯水期系数,但上海的水文档案显示,过去二十年汛期峰值提高了17%。”
他敲击键盘调出泛黄的电子档案。
“今早我们模拟了极端天气下的系统负荷,这是压力测试报告。”
德国总部陷入沉默,只有电流声滋滋作响。
五分钟后,系统权限全面开放。
皎兰工程队的重卡碾过积水路面,改装过的净化模块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
工人们喊着号子架设管道,额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世博局官员盯着监控屏感叹。
“这速度简直像变魔术。”
诛华抹了把脸上的水渍。
“魔术需要障眼法,我们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储备。”
他指向远处若隐若现的皎兰研发中心。
“水处理模块本来是给西北治沙项目准备的,现在临时调来应急。”
雨幕中忽然亮起绿灯,控制台传来欢呼。
“系统通了!浊度指标优于欧盟标准!”
副总指挥用力拍打诛华的肩膀。
“我就知道找你们没错!”
次日清晨,考察组的白人专家蹲在泵站前,手持检测仪反复核对数据。
“难以置信……你们怎么解决瞬时流量波动的?”
皎兰的首席工程师含笑递过平板。
“双涡流整流技术,我们在小浪底水库做过验证。”
专家盯着三维模拟图良久,掏出钢笔在评估表上划下满分。
“我要建议巴黎总部把这项写进明年的技术规范。”
诛华站在人群后方,手机震动弹出诛皎的短信。
“国之盛事,更需细处见真章。”
他收起手机,望向正在吊装的巨型太阳能板。
那些在金融危机中并购的欧洲技术,那些在汶川地震中淬炼的应急能力,此刻正化作展馆廊柱的曲线与数据流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