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波士顿。
深秋的查尔斯河畔,枫叶如火,映衬着两岸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学府建筑,空气中弥漫着知识与竞争的气息。
在麻省理工学院一栋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大楼内,气氛庄重而热烈。
国际青年科学竞赛的颁奖典礼正在这里举行。
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顶尖青年才俊齐聚一堂,等待着最终结果的揭晓。
诛怀言,身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坐在前排的位置上。
年仅十九岁的他,面容俊朗,眼神清澈而专注,虽然努力保持着镇定,但微微抿紧的嘴唇和偶尔无意识摩挲着手中项目摘要的手指,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些许紧张。
他的参赛课题,名为《基于非线性动力学与早期神经网络融合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构建》。
这是一个涉及人工智能早期算法前沿探索的课题,旨在模拟人类大脑处理模糊、不完整信息的机制,试图为更高效、更接近人类思维的人工智能学习范式,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算法雏形。
这个课题的灵感,并非完全来自于课堂和文献。
在他年幼时,爷爷诛皎除了用积木和画册启蒙他,偶尔还会拿出一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挑选的,用毛笔小楷工整抄录在宣纸上的“杂学”笔记给他看。
那些笔记里,没有复杂的公式,却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图形推演和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暗合某种天地至理的猜想。
有些图形,类似于古老的洛书河图,却又融入了某种动态的、非线性的变化。
有些猜想,则描述了“气”的流转、“意”的凝聚,仿佛在试图用另一种语言诠释生命与智慧的奥秘。
诛怀言当时只觉得有趣,像看故事一样。
但随着他年龄增长,知识积累,尤其是在加州理工接触到最前沿的非线性科学、混沌理论和早期神经网络研究后,那些深藏在记忆角落的、爷爷手书的奇妙图形与猜想,仿佛被瞬间激活,与课堂上的知识产生了奇异的共鸣和碰撞。
他隐约感觉到,爷爷那些看似“不着边际”的杂学笔记里,似乎蕴含着某种超越当时主流科学认知的、更为本质的思维范式。
正是这种跨越东西方、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独特视角,催生了他此次参赛的课题。
他尝试将那些笔记中蕴含的“整体观”、“动态平衡观”与非线性动力学、神经网络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模型。
这个模型在处理诸如手写字体识别、模糊语音片段理解等任务时,表现出了远超传统算法的容错率和自适应能力,虽然模型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但其展现出的潜力和独特思路,已经引起了评委团的极大兴趣和激烈讨论。
此刻,颁奖台上,主持人正在逐一宣布获奖名单。
三等奖、二等奖的名字陆续念出,会场内掌声阵阵。
诛怀言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金奖。
主持人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用清晰而缓慢的语调念道。
“本届国际青年科学竞赛,金奖获得者是——”
短暂的停顿,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
“——来自中国,加州理工学院,诛怀言!获奖课题:《基于非线性动力学与早期神经网络融合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构建》!”
“哗——!”
热烈的掌声瞬间席卷了整个会场。
聚光灯打在了诛怀言的身上。
他怔了一瞬,随即,一股巨大的喜悦和释然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