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舆论(2 / 2)

争论越激烈,书的热度就越高。

家长们为了解决家庭矛盾在买,年轻老师们为了寻找理想在买,老教师们为了批判他的歪门邪道也在买。一时间,在全国各地的书店里的书被抢购一空。

出版社的王编辑,这辈子都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她办公室里的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

“王编!王编!第三次加印的五万册,还没出印刷厂就被全国渠道商瓜分完了!仓库一本都留不住!”

“王编!不好了!网上已经出现盗版了!还有人把书的内容做成了付费音频在卖!”

王编辑一边指挥着印刷厂连夜加印,一边乐得合不拢嘴。她知道,她赌对了。这本书成了一个社会现象。

而作为这个现象的中心,杨明宇本人却对此知之甚少。

他没有逛论坛的习惯,他在准备高二下学期的教学计划。对于自己“火了”这件事,他的感知主要来源于身边人的变化。

首先是校长周振邦。周校长这几天常常打电话嘘寒问暖:“明宇啊,最近休息得怎么样啊?你现在可是我们江城一中的一张名片,可得注意身体啊!”

搞得杨明宇浑身不自在。

其次是学生们。

有时候遇到学生,总有学生红着脸拿着《我的学生不是废物》说:“杨老师……能,能帮我签个名吗?”

杨明宇哭笑不得,签吧,感觉自己真成了什么明星;不签吧,又伤了孩子的心。最后只能签上自己的大名,再赠一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让杨明宇有些飘忽,感觉不真实。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天下午杨明宇正在处理事情。王编辑打来了电话,语气里没有了之前的兴奋,反而很沉重。

“杨老师,有件事,我得提前跟您通个气。”

“怎么了王编?书卖得不好?”杨明宇开了个玩笑。

“不是……是卖得太好了,好到出问题了。”王编辑叹了口气,“我刚得到消息,国家核心教育期刊《中学教学》的总编,亲自约稿了一位国内教育学界的泰斗级人物,点名要对您的书和‘14班模式’写一篇定性的评论文章。”

杨明宇愣了一下,他当然知道《中学教学》在国内教育界的地位。

“这是好事啊,”杨明宇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能得到泰斗的点评,说明我们的探索得到了学界的关注。”

电话那头的王编辑苦笑了一声:“杨老师,您太天真了。您想想,您一个基层老师,靠一本教育着作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掀起了比他们搞了几十年理论研究还大的风浪。您觉得权威们会怎么看您?”

“他们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值得鼓励的创新者。”

“他们只会把您当成一个搅乱了规矩、挑战了他们权威的‘搅局者’。”

杨明宇挂掉电话,走到窗边陷入了长长的沉默。

签售会的成功,舆论的火爆都只是前菜。关于教育理念、关于话语权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现在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