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结束后,教室里没有一个人着急回家。学生们手里捏着喝过了的可乐罐子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话题自然是刚刚的班会,以及高二(1)班。
“老杨……不是,杨老师说得太对了!那个打boSS的比喻,简直讲到我心坎里去了!”一个男生激动地挥舞着可乐罐,“咱们就是那身蓝装的小菜鸟,人家是天天被boSS捶的氪金大佬,装备能一样吗?”
这番话立刻得到了大家广泛的支持,原来的抱怨和沮丧现在已经被清醒的自我认知所取代。大家七嘴八舌开始从多方面多层面分析这次的失败。
“其实吧,我感觉最拉分的还是咱们的短板科目。”一个理科成绩不错的男生挠着头,苦着一张脸说道,“我这次理综考得还行,但语文和英语直接给我干回解放前了。那阅读理解读起来绕得我头都晕了,感觉每个选项都像正确答案,又都像是错误的,感觉那出题老师在嘲讽我的智商。”
他的这番话立马引来不少同学的共鸣。
“我也是!我也是!”另一个学生如同找到了组织,大声附和道,“我看到文言文就想上厕所,感觉那玩意儿比薛定谔的猫还玄乎。你说咱们理科生天天跟公式函数打交道,直来直去多好,非得去猜几百年前的古人今天心情好不好,图啥啊?”
这番吐槽引得理科生们集体共鸣,纷纷点头。
而教室的另一角,以陈静和王昊为首的分流到文科班的原14班“编外人员”,此刻也赖在教室里没走。他们看到了这次14班的滑铁卢事件,晚自习结束后特来安慰这些以前的同学,他们听着理科班同学的哀嚎,表情同样一言难尽。
王昊喝完抢到的最后一罐可乐,打了个饱嗝,对着身边的陈静抱怨道:“他们是愁文综,咱们是愁数学啊!静姐,你是不知道,咱们文科班的数学课简直就是大型催眠现场。老师在上面讲得口沫横飞,我们在正都是一点儿也看不懂的曲线。”
陈静难得地附和了一句:“立体几何也很难,我总觉得我的脑子也是平面的。”
杨明宇并没有离开,他靠在教室后门的门框上像个局外人一样饶有兴致地听着学生们的“双向吐槽大会”。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一场失败,最怕的不是分数难看,而是士气崩盘,或者更糟的是学生们陷入盲目的自我否定。但现在,通过他的引导学生们已经精准地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科壁垒与知识短板。
理科生普遍轻视文科思维的培养,导致在需要一些综合素养的科目上失分严重;而文科生则对理科,尤其是数学有着天然的畏惧心理情结,造成了学科上的瘸腿。这种问题在高一还不算致命,可一到了难度和深度都急剧提升的高二,就成了足以决定成败的关键。
“承认差距是追赶差距的第一步,而找准差距,则是有效追赶的前提。”杨明宇在心里默默道,“现在,学生们已经自己找到了病根,我这个班主任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手解决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