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倾听(2 / 2)

这个问题显然挠到了张伟的痒处。

“不同?那可太不同了!”他一拍大腿,“以前啊,我就觉得篮球就是把球弄进框里,谁猛谁牛逼!杨老师找我谈话后,我才明白,那叫打球,不叫比赛!比赛是啥?比赛是科学!”

“科学?”陈静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好奇。

“对!就是科学!”张伟说得斩钉截铁,仿佛自己是一位资深的体育科学家,“你看啊,杨老师给我的那个训练计划,上面又是力学分析又是数据统计的。一开始我头都大了,后来我发现真他娘的有用!比如投篮,以前我就是凭感觉瞎扔,现在我知道了,手腕要压、核心要稳,投出去的球得有个完美的抛物线!你知道啥是抛物线不?就是数学课上讲的那个,y等于ax方加bx加c!”

他一边说,一边用沾着汗水的手指在地板上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抛物线,脸上洋溢着知识就是力量的光辉。

陈静认真地听着,笔尖在纸上飞快地记录。她能听出张伟语言中的质朴和理论上的漏洞百出,但她更能感受到那份源于实践,并被知识点亮后的巨大热情。那热情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感染力。

她继续问:“那你觉得,把这些‘科学’的东西教给队友时,困难吗?”

“难!太难了!”张伟的表情瞬间垮了下来,像泄了气的皮球,“我跟他们讲战术,讲挡拆,他们就跟看傻子一样看着我。我才明白,杨老师当初教我有多不容易。光自己懂没用,得让别人也懂,还得让别人愿意听你的,这才叫本事。”

“那你是怎么让他们愿意听你的呢?”

“传球啊!”张伟不假思索地回答,“就像校运会那样。当你不只想着自己得分,而是愿意把机会给位置更好的队友时,他们才会真正地相信你。信任,比任何战术都管用。”

……

那一下午,陈静就在那片喧嚣的球场边听张伟用他最直白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体育莽夫如何向体育领袖蜕变的故事。她记录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体育生的成长,更是一个团队从无到有,凝聚成形的最原始的密码。

采访完张伟,陈静的信心又足了一分。她开始尝试去接触班里更多不同类型的同学。

她采访了赵敏那位热心肠的同桌张玲玲。在图书馆一个安静的角落里,伴随着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窗外透进来的温暖阳光,张玲玲小声地讲述着自己是如何从一开始害怕那个不良少女,到后来发现她冷漠外表下的善良,再到如今成为她最好朋友的经历。故事里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只有日常相处中点点滴滴的温暖细节,却让陈静感受到了另一种同样强大的力量——友谊与陪伴。

她还鼓起勇气,采访了班里最调皮、最爱接话的那个“班级活宝”李奇。李奇的采访过程堪称一场灾难,他全程都在插科打诨,把所有严肃的问题都变成了段子。陈静几次都差点被他带偏,但她始终记得自己的任务,在李奇无数的玩笑话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他内心深处那渴望被关注的孤独感。

随着采访的深入,陈静手中的笔记本变得越来越厚。里面记录了五十多个独一无二的青春故事:有沉迷武侠小说,并试图用“内力”解决物理难题的怪才;有默默无闻,却能记住班里每个人生日的“记忆大师”;有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却把省下来的饭票钱偷偷买东西喂流浪猫的善良女孩……

每一次采访对陈静而言都是一次探索。她手中的笔仿佛变成了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一扇扇曾经紧闭的心门。她发现,原来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同学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骄傲与挣扎,闪光与暗影。她不再害怕与人交流,反而开始期待每一次对话,期待能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

不知不觉中,那个总是低着头、恨不得把自己缩成一团的“小透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会微笑着和同学打招呼,会在课间和女生们讨论八卦,会在别人遇到难题时,主动上前轻声询问“需要帮忙吗”的陈静。

她的蜕变,如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却又真实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