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点明了这是他“领导有方”,又把杨明宇的功劳轻描淡写地归结为“执行到位”。
周校长听着,不置可否,只是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目光则转向了从头到尾都未发一言的杨明宇。
“杨老师,你的看法呢?”
杨明宇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考验。他没有去反驳王海德的邀功,那毫无意义。他不卑不亢地从文件夹里拿出那份准备好的报告,双手递了过去。
“校长,我认为林天的进步,偶然中也存在着必然。关于他的具体情况,我都写在了这份分析报告里。”
周校长接过报告,目光落在封面上那行打印得工工整整的黑体字上——《关于高一(14)班林天同学的个案分析及未来学业规划(草案)》。
他眉毛微微一挑,戴上眼镜,认真地翻阅起来。
报告不长,只有五页。第一页是林天的基本情况和心理侧写,精准地指出了他“并非厌学,而是被单一的评价体系压抑了天赋,通过虚拟世界的成就感来寻求自我认同”的本质。第二页则是对他游戏天赋的剖析,将其拆解为“高速动态视觉、逻辑推演能力、多线程操作能力”等几项特质,并指出这些特质与计算机编程所需的高度契合。第三、四页,是杨明宇为他制定的“兴趣引导——知识转化——目标确立”三步走培养计划。最后,还附上了未来几年国内It行业发展的趋势预测和相关大学专业的介绍。
整个报告,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分析深刻,其眼光和格局,完全不像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师,倒像是一个深耕教育领域多年的专家。
王海德在旁边看着,脸上的笑容渐渐僵硬。他原来的那套空洞的官话,在这份详实、专业且充满前瞻性的报告面前,显得苍白可笑。
校长办公室里一片寂静,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许久,周校长才缓缓放下报告,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看向杨明宇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审视,变成了毫不掩饰的欣赏。他是一个真正懂教育的老教育家,他能看懂这份报告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智慧和对学生的赤诚之心。
他用手指轻轻叩了叩那份报告,没有理会一旁尴尬的王海德,而是对杨明宇说:“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很好。”
他沉吟片刻,最终拍板决定。
“这样吧,学校决定,支持你的教学模式探索。有什么需要,可以直接向我汇报。”
停顿了一下,他又加了一句,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不要有什么顾虑,大胆去做。出了问题,我来担。”
这句话,无异于一把尚方宝宝剑,直接交到了杨明宇的手中。
杨明宇站起身,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校长。”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在一中的天空,终于彻底晴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