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串清脆的响声在桌面上响起。众人动作整齐划一地用筷子戳开碗碟外的塑料保护套,接着利落地拆开包装,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显然是常年养成的习惯。
李玄第一个提起刚送来的茶壶,先为杨程光面前敞开的碗里斟上热茶。老爷子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开始用热水烫洗餐具。茶壶在众人手中传递,大家互相帮着冲洗碗筷,滚烫的热水在杯碗间流淌,蒸腾起缕缕白雾。这是南方茶楼特有的仪式,即便餐具已经密封消毒,这番烫洗的过程却从未省略。
杨锦天、杨锦成和纪念起身走向点心区。三个孩子顿时兴奋起来,杨德高挥舞着小手喊道:\"我要叉烧包和虾饺!\"
陆青腼腆地举手:\"凤爪和紫菜肉丸。\"
李玄想了想:\"豆沙包和陈皮肉丸。\"
点心区热气腾腾,各式各样的蒸笼堆叠如山。杨锦天熟练地端起托盘,目光在琳琅满目的点心中搜寻。叉烧包白白胖胖,顶端裂开三瓣,露出里面酱色浓郁的叉烧馅料,甜咸的香气扑鼻而来。虾饺晶莹剔透,薄如蝉翼的水晶皮下,粉嫩的虾仁若隐若现,每个虾饺都捏成精致的月牙形,褶纹细密均匀。凤爪呈现出诱人的酱红色,经过先炸后蒸,皮肉松软得几乎要从骨头上脱落,豆豉的咸香与辣椒的微辣在空气中交织。
杨锦成专门挑了一笼紫菜肉丸,肉丸表面裹着一层深绿色的紫菜碎,在蒸制过程中吸收了肉汁的鲜美。纪念则找到了李玄要的豆沙包和陈皮肉丸。豆沙包雪白松软,轻轻一按就会慢慢回弹;陈皮肉丸则散发着特有的柑橘清香,肉丸中掺入了细细的陈皮丝,解腻又开胃。
回到座位时,杨锦天意外地遇见了小学同学。两人当即用当地方言热络地打起招呼。
\"衰仔,好久不见!\"
\"扑街,听说你在外面混得不错啊!\"
在这座南方小城的茶楼里,\"靓仔\"是对陌生人的通用称呼,而\"衰仔\"、\"扑街\"这些在外人听来不太文雅的词汇,反而是老友之间最亲切的问候。
桌上很快摆满了各式点心。杨德高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叉烧包,小心地吹着气,然后一口咬下。松软的外皮在口中化开,甜咸适中的叉烧馅料顿时充盈唇齿之间,小家伙满足地眯起了眼睛。陆青则专注地对付着凤爪,用筷子灵巧地将软糯的皮肉从骨头上剥离,吃得津津有味。李玄的吃相最为文雅,他先给杨程光夹了一个豆沙包,这才开始享用自己那份。
茶楼里人声嘈杂,推着点心车的阿姨高声吆喝着点心名称,茶具碰撞声、交谈声、笑声交织成独特的交响曲。每张桌子上都升腾着茶点和热茶的蒸汽,空气中弥漫着食物诱人的香气。
杨锦天夹起一个虾饺送入口中,薄而韧的外皮在齿间轻弹,内里整只的鲜虾脆嫩弹牙,带着淡淡的笋香。这是他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六年来从未改变。他又尝了一个紫菜肉丸,紫菜特有的海洋鲜味与猪肉的醇厚完美融合,肉丸松软多汁,每一口都是满足。
杨程光和杨程风两位老爷子慢悠悠地品着茶,看着孩子们大快朵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们时不时交换一个眼神,仿佛在回忆年轻时带着自家孩子来喝茶的场景。
\"再要一笼流沙包!\"杨德高高举着手,嘴角还沾着叉烧包的酱汁。
推点心车的阿姨应声而来,掀开蒸笼,金黄色的流沙包冒着热气。杨锦成给儿子夹了一个,小心地提醒:\"慢点吃,里面的馅很烫。\"
果然,杨德高一口咬下,金黄的奶黄馅顿时涌出,他一边哈气一边迫不及待地咀嚼着,那模样逗得全桌人都笑了起来。
陆青试着用筷子夹起一个陈皮肉丸,但肉丸太滑,几次都失败了。纪念见状,细心地将肉丸分成两半,这才帮孩子解决了难题。李玄则已经学会像大人一样,先用筷子固定肉丸,再小口小口地品尝。
茶楼里的热闹从清晨持续到中午,新来的客人不断加入,而一些老茶客依然悠闲地品着茶。这就是南方茶楼的独特文化——花上几块钱茶位费,就能从早晨坐到正午,享受着这份喧闹中的惬意。
杨锦天望着这熟悉的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无论走过多少地方,尝过多少美食,终究还是这份熟悉的茶楼味道最让人眷恋。而更让他珍惜的,是这份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