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修炼篇12(2 / 2)

刘仁勇看着这小插曲,摇了摇头,对张静清笑道:“让道友见笑了。咱们这就出发吧。”他顿了顿,又感慨道:“这战刀门,跟咱们这儿也差不多,喜欢把山门设在荒郊野岭。没办法,异人修炼,动静太大,放在闹市区,没几天就得被普通人投诉扰民,说不定还会上新闻,那可就真天下大乱了。”

张静清深以为然地点点头:“确实如此。我龙浒山也分新旧两观,新观对外开放,香火鼎盛,旧观则隐于后山禁地,非门内弟子不得入内。如今这世道,各大门派若想传承下去,光守着老祖宗那点基业是不行的,也得学着开拓些新产业。‘财侣法地’,这‘财’字排在前头,修行也免不了俗啊。”

他的话道出了新时代对传统异人门派的冲击与改变。如同金刚门扎根蜀西群山,龙浒山新旧观分立,战刀门选择北地百万大山之地一样,避世清修虽是传统,但如何在保持传承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获取必要的资源维持门派运转,已成为所有古老门派必须面对的课题。这趟北行,不仅是技艺的交流,也将是对不同门派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自处的一次观察。一行人辞别观中众人,身影渐渐消失在下山的蜿蜒小径上。

战刀门所在的区域,紧邻着连绵起伏、瘴气弥漫的百万大山,是出了名的人烟罕至、鸟兽难近的蛮荒之地。选择将山门设立于此,背后是门主杨程军一段不愿回首的往事。

杨程军,生于1937年,其师门“拔剑门”原本扎根于富庶的蜀中大地。然而,当年因为烈阳会的事情,导致拔剑门受到了整个蜀中异人势力的排挤,最终只能作为敢死队自证清白,最终偌大的门派,只剩他这一根独苗孤悬于世。想起当年师门所受的屈辱和冷眼,杨程军心中始终憋着一股劲。成年后,他毅然决然地将门派根基迁出了蜀中,选择了这片与世隔绝的百万大山。此地虽荒凉,却有一个好处——离“浪浪山”不远。浪浪山中隐居着一些辈分极高、实力深不可测的老怪物,与杨家颇有渊源,真若遇到灭顶之灾,也算有个求救的去处。

时间的车轮滚过,杨程军亲身经历了60年代的风云激荡,在战场上浴血拼杀,从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战争结束后,他退伍归来,心中那份重建师门的火焰从未熄灭。他收养了牺牲战友的遗孤,给了他们一个家,也为自己未来的门派积累了最初的人手。回首“拔剑门”这个名字,总让他想起那段不愉快的过去,于是萌生了改换门庭的想法。

恰逢其时,在连年战乱和时代变迁的冲击下,许多古老的异人门派传承濒临断绝。这些门派,大多历史上与杨家关系密切,或是曾受过杨家大恩。此时,杨程军的堂兄杨程光已然登顶“天下第一”的宝座,威震异人界,无人敢轻易招惹杨家势力。杨程军看准时机,以自身为核心,以拔剑门尚未断绝的传承为号召,向这些濒危门派伸出了橄榄枝。

他成功地召集了十几个同病相怜的门派,共同组建了一个新的联盟——战刀门。之所以取名“战刀”,意在纪念那段烽火岁月,也象征着新门派刚猛直接、勇于开拓的风格。这些加盟的门派,各自都有着辉煌的过去和独特的传承:

蜀中剑仙门: 曾以玄妙无比的“御剑术”和“御剑飞行”之术名动天下,剑仙风采,令人神往。如今虽人才凋零,但御剑的传承犹在,是战刀门中灵动与远程打击的代表。

关中铁剑门: 剑法风格平实无华,大巧不工。门人善用数十斤重的铁剑,招式看似简单,却蕴含千钧之力,一剑劈下,有开山裂石之威。是战刀门攻坚破防的中坚力量。

(原)魔门补天宗: 曾是魔门巨擘,掌握诡异莫测的十绝技之一“分身魔影”。可惜这门绝技早已失传,导致宗门迅速衰落。如今门人只能修炼当年“亚圣”杨长恒留下的十几套高深剑法维持传承,奈何此剑法对天赋要求极高,难有成就者,不得已,大部分弟子转而修炼与老君观的入门打根基的“龙蛇剑法”,以求存续。

迅影门: 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门派。在第二次“绝望之战”中,其门人凭借极致的身法和速度惊艳天下,来去如风,攻敌不备。当时门派的天骄杨长生(亚圣杨长恒的亲弟弟)更是光芒万丈,可惜英年早逝。杨长生的死,不仅给其兄杨长恒带来巨大打击,更直接抽走了迅影门的脊梁,导致门派一蹶不振。如今,其速度传承虽在,却难复当年之勇。

其他加盟门派: 如擅长锻造和重兵器运用的铁锤门、精于兵器铸造的锻武门、传承大枪术的大枪门、以身法轻灵着称的燕子门、钻研轻功和空中技法的飞天派、精通近距离快速搏杀剑术的顾应剑派、以及擅长长柄兵器的长兵门等等。这些门派都曾在各自领域闪耀过,如今汇聚于战刀门下,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杨程军以强大的个人实力(历经战火洗礼,修为深不可测)和堂兄杨程光的威望为后盾,将这些各有特色却同样落魄的门派拧成一股绳。战刀门与其说是一个单一门派,不如说是一个以杨程军为领袖、保留各自传承的异人门派联盟。他们在这百万大山之畔,远离尘嚣,一方面休养生息,传承技艺,另一方面也在摸索着在新时代下,古老异人门派的生存与发展之道。这里的空气中,既弥漫着蛮荒的原始气息,也沉淀着无数失落辉煌的历史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