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求和的大臣们认为,大乾目前国内局势尚不稳定,实在不宜在此时和两国同时开战。
而主战的大臣们则义愤填膺地表示,求和之举只会助长大康和北凉的嚣张气焰,唯有一战,方能扞卫大乾的尊严与荣耀。
双方各执一词,你来我往,不过都没了往日的勾心斗角,只就事论事地争论着,毕竟都这个时候了,还来搞那一套,那不是纯纯欠收拾。
乾皇又不是个昏君,这个时候再去搞什么党争和政治博弈,那是真觉得自己脑袋太硬了。
此时的乾皇重新端坐在龙椅之上,眉头拧成了一个 “川” 字,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内心也在反复思考着。
他明白,这一战虽然势在必行,他对李成安说的时候倒是轻松,可是打仗这种事一旦打起来,哪有什么点到即止?
战局瞬息万变,绝对不会按照自己的心意来,但是他相信自己这位二哥,也明白这仗迟早会打,现在不做好这个准备,以后只会更难。
大殿内的气氛愈发压抑,殿外的雨愈发磅礴,豆大的雨点砸落在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乾皇的最终决定。
半刻钟后,乾皇缓缓从龙椅上站起身来,身姿挺拔,不怒自威。他的目光从大臣们的脸上一一扫过,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人家都打到门口来了,还去议和?简直是荒唐,我大乾的脸面在各位爱卿眼中就这么不值钱?”
乾皇冷笑一声:\"传旨。调济州、滨州两州十万兵马驰援北境。命镇北侯欧阳正为北境行军大总管,持朕虎符,全权节制北境兵马。\"
\"臣遵旨!\"
\"户部。\"
\"臣在!\"
\"即日起,全国粮仓统一调度。凡有囤积居奇者,斩!\"
\"臣...遵旨。\"
“徐相和各部尚书以及三品以上军中将领,即刻前往御书房商议南境之事,退朝!”
乾皇的声音犹如洪钟,在大殿内久久回荡,震得众人心中一震。
这件事的调子基本已经定下,陛下的决定就是要打。主和派的大臣们虽满心无奈,却也只能暗自摇头,既然陛下的决心已下,他们所能做的,唯有全力支持。
如今他们都在大乾这条船上,只有陛下赢了,他们还有后面的富贵,若是输了,无论是百姓还是他们这些当官的,都没有好果子吃。
当天晚些时候,圣旨就抵达了吴王府。
王府正厅内,李成安跪在父王身侧,听着宣旨太监尖细的嗓音穿透潮湿的空气。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南境告急,着吴王李镇即日整备玄甲卫并五万京卫,同时节制南境三州兵马,三日后出征。钦此。\"
\"臣,领旨。\"李镇双手接过明黄卷轴,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宣旨太监没有多做停留,直接便回宫复命了。
李成安便猛地抬头:\"父王,玄甲卫和京卫全部带走?那京都...\"
\"你瞎操什么心。\"李镇将圣旨重重拍在案几上,茶盏震得叮当作响,\"陛下既然敢调空京都守备,自然有他的道理,十几年的时间,你莫不是以为陛下在京都就剩这点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