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霆领命而去,书房内重归寂静。陆昶独立窗前,山风拂面,带来草木清新之气,亦吹动他心中万千思绪。
张弘的口信,如同在错综复杂的迷宫中,为他点亮了一盏灯。“民间道官一脉”——这七个字,让他对天师道内部的纷争有了更具象的认知。这并非简单的奉道世家与民间道官之分,而是关乎天师道立教之本的路线之争。孙泰、孙恩所求,是政教合一,登临九五;而张弘等人所守,是符水治病,抚慰乡野。两者虽同出一源,却已南辕北辙。
此一时,彼一时。 陆昶默念着这句话。对孙泰而言,张弘及其代表的民间道官,在“举事”阶段,或许是维持信众基础、提供基层掩护的助力,具有一定价值;但一旦事成,这些秉持旧念、可能反对苛政与过度军事扩张的道官,便会成为绊脚石,其价值便会被“清剿”的需求所取代。这亦是另一种形式的“敌国破,谋臣亡”。
而对他陆昶而言,情况则截然相反。在张弘眼中,他这位朝廷郡公、陆通后人,此刻的价值正急剧攀升。他是唯一能在外部分化天师道盟友、在内理解并可能支持他们这一派理念,且拥有相当实力与地位的“可能之同道”。这种价值,源于他独特的身份、立场和行动能力,在当下时点,对张弘一脉具有难得的“不可替代性”。
洞察世情则为明。 明了彼此的价值与需求,合作的基础便牢固了。
陆昶不再犹豫,铺纸研墨,开始构思给张弘的回信。这封信不能长,需用隐语,但要直指核心。他提笔写道:
“致栖身‘永兴’之清修长者:
前蒙指点迷津,如拨云见日,感激不尽。玄素洞天之变,闻之扼腕,此非道法自然之理,实乃权欲熏心之祸。‘燎原之火’若起,恐焚及万千无辜草木,此非吾等愿见。
‘民间散修’之责,在于护持根本,昶虽不才,愿闻其详,或可略尽绵薄,共寻‘清流’存续之道。须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根基尽毁,纵有片刻煊赫,亦如浮云过眼。
时机紧迫,风势已疾,望长者慎思,若有以教昶,可于三日后酉时,置于城南土地庙香炉之下。
知名不具。”
信写毕,他以火漆封好,唤来另一名绝对心腹,低声嘱咐其设法传递。信中,他表达了对“民间道官”理念的理解与同情,点明了民间道官的危害,并给出了具体的联络方式。他相信,张弘能看懂其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警示——若天师道因叛乱而被朝廷连根拔起,他们这些民间道官也将失去存身之所。
处理完此事,他又思忖如何利用谢安这条线。谢安代表的不仅是谢家,更是江东士族乃至朝廷中一部分清醒力量的潜在联盟。他之前散播的消息,以及即将传递给谢安的关于孙恩可能提前行动的情报,都是在提升自己作为“预警者”和“破局关键”在谢安眼中的价值。
他此刻的筹码,就在于对阴谋的洞悉、对时机的把握,以及能够串联起内外反对力量的独特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