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啸的暗中调查有了进展。
“府君,刘氏工坊确实有问题。”高啸低声道,“他们不仅在军械上做手脚,还暗中与北边有来往。”
“证据确凿?”
“人赃并获。”高啸递上一卷供词,“昨夜我们截获了他们送往北燕的密信,其中就有新式弩机的图样。”
陆昶眼中寒光一闪:“好个吃里扒外的东西。可知背后还有何人?”
“刘氏与城中几个大族往来密切,特别是...赵家。”
这个答案并不意外。陆昶沉吟片刻:“先不要打草惊蛇,我要看看,还有多少牛鬼蛇神会跳出来。”
就在上层暗流涌动之时,民间的智慧却在悄然生长。
李三郎休沐回家,发现妻子王氏带着屯堡的妇人们,自发组织起了“互助纺纱班”。她们用官营工坊廉价的棉纱,织成布匹后再统一售卖,所得银钱平分。
“府君教我们识字算数,不就是让咱们自己能谋生路吗?”王氏对丈夫解释,“官营的布好是好,可花样太少。咱们织些花样新鲜的,不愁卖不出去。”
更让李三郎惊讶的是,狗剩这些蒙童在乡学里不但识字,还学会了测量田亩、计算收成。老先生们开始还反对,后来发现孩子们算得比账房还快,也就默许了。
“爹,我会算咱家今年能收多少薯了!”狗剩得意地展示刚学的算术。
李三郎摸摸儿子的头,心中感慨万千。府君说的“开启民智”,原来不只是识几个字这么简单。
面对各方的压力,陆昶终于出手。
他先是公布了赵氏等商户囤积居奇的罪证,责令其补缴历年偷漏的税款。接着又在郡府设“商事监”,邀请守法商户参与官营工坊的管理。
最让人意外的是,他颁布了《专利令》:任何匠人改良的工具、创新的技法,经郡府核定后,都可获得专营之权,他人使用需支付酬金。
此令一出,百工坊内欢声雷动。老匠作鲁大改良的水车,第一个获得了专利凭书。
“府君,这、这是真的?”鲁大手捧凭书,老泪纵横。匠人地位卑微,何曾想过能有今日?
与此同时,陆昶亲自为顾雍之等寒门官员主持婚礼,谢玄、高啸等军中将领悉数到场。这场面无疑是在向所有人宣告:寒门子弟,从此站起来了。
夜幕降临时,陆昶独自登上城楼。脚下的郯城灯火点点,与一年前的死寂判若两地。
“陆兄在看什么?”谢玄不知何时来到身后。
“在看民心。”陆昶轻声道,“你看这些灯火,每一盏后面,都是一个正在改变的家庭。”
谢玄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忽然明白了陆昶推行这些新政的深意——他不是在与谁为敌,而是在为这片土地,点燃千万盏不灭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