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征辟(1 / 2)

残冬将尽,东海郡的原野上虽还覆着薄雪,但向阳的坡地已隐约透出些许湿意。冰雪消融的细流在沟渠中潺潺作响,带来了春天的第一缕讯息。

郯城东南,新辟的“百工坊”内,一派热火朝天。这里是陆昶整合郡中工匠、推行标准化生产的试验场。

负责督造的老匠作鲁大,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套崭新的齿轮组安装在改良的水力锻锤上。随着闸门提起,渠水奔涌,巨大的木轮开始转动,通过复杂的齿轮传动,带动锻锤规律地起落。

“成了!成了!”鲁大激动得声音发颤,“府君画的这图样真神了!以往三个壮劳力一天才能打出的铁锹头,如今这水锤半个时辰就能完成!”

旁边年轻的学徒看着那不知疲倦的锻锤,眼中满是憧憬:“师父,府君说往后还要造水力纺车、碾磨机...那得省多少人力啊!”

“省力是其次。”鲁大抚着花白胡须,目光深远,“府君是要让咱们工匠,也能像读书人一样,靠手艺光宗耀祖。”

坊间另一头,新设的造纸坊里正试验着不同的原料。一个工匠惊喜地发现,用渔网、麻头混合树皮造出的纸,竟比传统的藤纸更加坚韧平滑。

“快!记下来!这个配比要呈报府君!”坊主连忙吩咐。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进,正悄然改变着东海郡的根基。陆昶深知,技术的进步,才是真正的实力积淀。

太守府前,新立起一面巨大的招贤榜。与寻常征辟不同,榜文上明确列出所需人才:善农事者、通工匠者、明算学者、知医理者...甚至特意注明“不论门第,唯才是举”。

这在整个江东都是破天荒的举动。

来自会稽的寒门士子顾雍之,在榜前驻足良久。他精通算学,却因出身屡试不第。此刻他攥紧了袖中的《九章注疏》,深吸一口气,走向报名处。

“在下顾雍之,愿为东海新政效劳。”

登记的书吏抬头看他一眼,没有询问家世,反而直接问道:“可通工程测算?可能改良农具?”

顾雍之一怔,随即胸有成竹地答道:“《九章》诸术,尽在胸中。农具改良,略知一二。”

“好!”书吏递过一份试卷,“府君亲自出的算题,两个时辰为限。”

这样的场景在各处上演。有擅长水利的老河工被破格录用,有精通畜牧的北地流民被奉为上宾,甚至连几个善于织布的寡妇,也被请去指导女工。

谢玄巡视完新军操练,回来向陆昶禀报时忍不住感叹:“陆兄这招贤令一出,这几日府衙门槛都快被踏破了。只是...其中不少寒门庶民,恐惹非议。”

陆昶正在批阅新送来的工匠改良图样,头也不抬:“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我要的是能做实事的才干,不是清谈的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