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东晋风华 > 第173章 功绩入京

第173章 功绩入京(2 / 2)

然而,最让他动容的,还不是这些赫赫战功。

“……治乱之道,在于安民。臣前颁垦荒之令,今行均田薄赋之政。清丈田亩,厘定户籍,废除苛杂,依田产分等纳赋,税率较旧制减三成。收盐铁之利归官,平市价以惠黔首……又,天降嘉禾,名曰‘番薯’,耐瘠高产,亩产数十石,臣已令广植推广,郡中粮储,由是丰盈。今岁春麦已收,秋禾在望,加之嘉禾遍野,流民尽数安置,百姓安居,市井渐繁,仓廪初实,军心稳固……”

看到“亩产数十石”几字,郗愔持笔的手微微一顿。他初闻时亦觉不可思议,但后续验证的文书和呈送来的实物(薯干)由不得他不信。此物若真能推广,其利岂止在东海一郡?此乃活民无数、稳固国本的祥瑞大功!

通篇看完,郗愔长久沉默。陆昶此人,有霹雳手段,能廓清妖氛;有菩萨心肠,能惠养黎元;更有不世出的运气与眼光,能得此嘉禾。其功绩,已远超一郡太守之本分。短短半年多,将一个濒死的边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此等能臣干吏,数十年未见。

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郗愔深知朝堂局势之复杂。陆昶寒门出身,却得谢安举荐,本就引人注目。如今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必会招致更多目光,其中不乏嫉妒与猜忌。王、谢等世家如何看待?桓温又会作何想?自己这个举主,是沾光,还是会被牵连?

他沉吟再三,终于落笔。先在陆昶原奏之后,附上自己的考语,语气极为郑重:

“……伏察东海太守陆昶,器识宏远,才略冠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未及期年,涤荡积秽,肃清海陆,安辑流散,垦辟荒莱。其诛锄豪强也,如迅雷之击聋聩;其惠养黎庶也,若时雨之润枯苗。更献嘉禾于社稷,靖波涛于重溟,功在当代,利延千秋。此非独郡县之福,实乃邦国之瑞。臣忝居方镇,详核其实,灼见其忠勤,敢不据实上闻……”

写到这里,他略一停顿,最终还是添上了最关键的一句,既是举荐,也隐含了一层不易察觉的维系之意:

“……臣愚以为,陆昶之才,堪当大任。伏乞天恩,不次拔擢,委以方面之重,俾其尽展所长,则国家幸甚,百姓幸甚。臣愔诚惶诚恐,顿首谨奏。”

写完,他取出徐州刺史的大印,蘸满朱红印泥,稳稳地钤在那考语末尾。鲜红的印文,如同一个郑重的承诺,也似一道无形的羁绊。

“以八百里加急,直送建康尚书台。”郗愔将封好的奏章递给侍立一旁的从事,声音平静无波。

望着从事离去的身影,郗愔踱至窗前,庭院内蝉声依旧。他知道,这份奏章一旦入京,必将在建康那潭深水中,激起不小的波澜。而那个远在东海的年轻人,他的命运,乃至整个徐、青之地的格局,或许都将因此而改变。

是福是祸,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