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璎强撑着近乎虚软的步伐回到喧闹的主苑,只觉得周遭的丝竹谈笑都变得异常刺耳,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琉璃,模糊而不真切。她寻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借口更衣后有些疲累,勉强坐了下来,手中无意识地绞着一方绣帕,试图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
她不敢再看向陆昶,生怕自己眼中的慌乱和担忧会泄露天机,更怕看到他那浑然不觉、依旧从容的模样会让她更加难受。族兄王坦之那阴冷的声音和那恶毒至极的计策,如同魔咒般在她脑中反复回响,让她坐立难安。
雅集已近尾声,宾客们纷纷起身,向临海公主行礼告辞,说着场面上的客套话。场面看似和谐,实则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都在进行着最后的试探与观察。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御史台官袍、以刻板严苛着称、且与王坦之往来密切的官员——李御史,在向临海公主行完辞礼后,并未立刻离去,而是面露凝重,仿佛斟酌再三般开口道:
“殿下,今日蒙恩赐宴,领略玄妙,实乃幸事。臣本不当在此良辰提及琐务,然…”他话锋一转,成功将周围尚未离去之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臣职责所在,风闻奏事,近日偶得一则关乎军国稳定的消息,心中实在难安,踌躇再三,觉还是应让殿下知晓。”
临海公主眉头微蹙,已有不耐之色,但碍于对方身份,只得淡淡道:“李御史有何事,但讲无妨。”
李御史拱手,一副公事公办的严肃模样:“臣听闻,洛阳收复之后,军中事务千头万绪,虽大体平稳,然似有些许不谐之音。或有部分士卒,因功赏评定、粮秣分发等细务,心存怨望,私下颇有微词…此事虽看似不大,然兵者国之重器,军心不稳则根基动摇,不可不察也。”
他说得极其谨慎,完全是站在朝廷立场,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随即,他目光“恰好”扫过正与一位老臣话别的陆昶,仿佛才想起一般,语气“恳切”地补充道:
“**陆参军刚从洛阳前线归来,于军中情形最是熟悉不过。未知参军可曾听闻此类情况?还望参军回去之后,务必协助大司马详加核查,善加抚慰,务必防微杜渐,以安军心,以固国本啊!**”
**这看似语重心长、完全出于公心的提醒,实则是将“洛阳流言”中最具体、最具杀伤力、也最易引发上位者猜忌的内容——“士卒怨言,军心不稳”——首次在公开场合,以一种无可指摘的官方口吻抛了出来,并直接与刚刚立下大功、负有管理之责的陆昶挂钩!**
这一招,比之前郑先生那番虚影射更加阴险老辣!它披着“忠君体国”的外衣,点出的却是任何主帅和帝王都最为敏感的问题!
话音落下,尚未散去的部分宾客顿时神色各异,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方才轻松了些许的气氛瞬间再次冻结!
王璎在角落听得**心头猛地一揪,指甲几乎掐破掌心肌肤**!来了!族兄的后续手段来了!这已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结交妖人”,而是直指军务管理能力的具体“疏漏”,这更容易让人相信,也更能动摇桓温对陆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