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东晋风华 > 第64章 檄文砺剑

第64章 檄文砺剑(2 / 2)

他层层推进,将姚襄与其父的忠义背道而驰凸显到极致:

“夫弋仲一生,虽偶有彷徨,终知臣节。而襄之所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于家,背弃父志,是为不孝;于国,反噬恩主,是为不忠;于天下,掀起兵燹,陷苍生于水火,是为不仁;于盟友,反复无常,信义尽丧,是为不义!此四恶俱全之徒,尚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接着,他剖析姚襄的虚弱本质,呼应谢道韫之前的判断与郗超的战略:

“观其今日之势,虽猖獗一时,不过疥癣之疾!仰仗胡骑之蛮勇,然根基本薄;窃据神都之虚名,然人心尽失!粮草转运维艰,腹背皆为我敌;内部羌晋杂处,猜忌日深!此乃天夺其魄,自取灭亡之兆!”

最后,他升华到王师北伐的大义之上:

“我大晋王师,奉天讨逆,旌旗所指,势不可挡!今大司马桓公,亲统劲旅,吊民伐罪。凡我江北士庶,岂可附逆从贼?当明辨忠奸,共击此不忠不孝、无信无义之独夫!檄文到日,望风归顺者,朝廷必待以赤诚;负隅顽抗者,必与姚襄同碾为齑粉!克复洛阳,荡清中原,就在今日!”

全文一气呵成,逻辑严密,言辞犀利,既有居高临下的道德批判,又有对局势的冷静分析,更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与强大的号召力。尤其将“不忠不孝”作为核心攻击点,牢牢抓住了当时最看重伦理纲常的社会心理,极具杀伤力。

陆昶写完最后一句,掷笔于案,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将胸中块垒尽数倾泻于纸上。

他将檄文呈给郗超。郗超默默阅看,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但阅读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目光在“不忠不孝”、“背弃父志”等句上停留良久。

看完,他将檄文放下,沉默片刻,只说了两个字:“可矣。”

随即,他吩咐道:“即刻以此为准,誊抄润色,呈报大司马用印。以最快速度,遍传江北各州郡,乃至……送入洛阳城中!”

两位老参军接过那份墨迹未干的檄文,细读之下,脸上皆露出惊佩之色,看向陆昶的目光已然不同。

檄文很快被送走。翌日,便以桓温的名义正式发布。

此文一出,不仅在江北沦陷区引发震动,甚至在江东也广为流传。其犀利的文笔、严密的逻辑,尤其是对姚襄“不忠不孝”的致命指控,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士气,也动摇了部分观望势力的倾向。人们纷纷打听,这篇如此狠准的檄文,究竟出自何人手笔。

陆昶的名字,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超越了西府文书处的范畴,进入了更广阔视野。

他依旧每日埋首案牍,核算着冰冷的数字,处理着繁琐的文书。

但所有人都感觉到,这位年轻的参军,已然不同。

他的笔,不仅能处理琐务,更能化为诛心之剑,参与到这场决定天下大势的宏大博弈之中。

檄文砺剑,剑已出鞘,寒光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