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的细雨在破晓时分悄然停歇,问渠斋院内的青石板上凝结着晶莹水珠,在晨光中闪烁着柔和的光泽。顾云深站在庭院中央,指尖轻抚过竹篮边缘,仔细地将两束精心修剪的腊梅花放入篮中。这些花瓣是她在天光未亮时,踏着露水从老腊梅树上亲手采摘的,每一朵都带着清晨特有的清冽香气。
\"再带些芝麻糖吧,顾老哥最爱这个。\"老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将一包刚炒好的芝麻糖仔细包好,放入竹篮一角,\"当年他修笺修到深夜,总要剥两颗糖提神。\"
顾云深点点头,目光落在竹篮中那本塑封精美的《守护录》复刻本上。封面上,沈父那支旧钢笔的拓印痕迹清晰可见,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温度。她轻轻抚过封面,眼前浮现出爷爷伏案修笺的身影,那些深夜里的灯火,那些小心翼翼的修复,都化作书页间的墨香,在这一刻格外清晰。
\"都准备好了吗?\"沈砚辞提着一个古朴的木盒从屋内走出,盒身是用老房子拆下的楠木制成,上面刻着细密的腊梅纹。他打开盒盖,里面静静躺着林小满连夜打印的3d残笺模型——正是那页珍贵的唐代冷金笺,底座上\"顾沈共护\"四个大字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林小满背着竹制画板快步走来,板中是他精心绘制的《问渠斋春景图》。画面上,老腊梅树的枝条舒展,与数字化展厅的玻璃幕墙相映成趣,几个孩子正围在互动屏前学习修复技艺。\"我要把这幅画烧给爷爷们看,\"少年眼中闪着光,\"让他们知道,问渠斋现在可热闹了,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
竹篮里还放着几样特别的\"祭品\":老陈修复的清代金彩瓷笺瓶照片、数字化展厅开幕时的合影、以及林小满开发的\"冷金笺工艺溯源\"小程序的二维码打印件。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却承载着问渠斋这些年的点点滴滴,记录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延续。
赵伯发动了那辆改装过的竹编顶棚三轮车,阿木小心翼翼地捧着木盒坐在副驾驶座。老陈和孩子们挤在后排,空气中飘散着芝麻糖的甜香。\"记得那年清明,顾老哥和沈老弟就是趁着这个时节,把最后一批残片藏好的。\"老陈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声音里带着回忆的悠远,\"沈老弟在墓地的松林里躲了三天,回来时浑身都是松针的味道,账本的边角都潮得发皱。\"
徽州公墓坐落在城郊的半山腰,雨后的山路被洗得发亮,松涛声在山谷间回荡。顾云深和沈砚辞走在队伍最前面,竹篮里的腊梅枝不时轻扫过石阶,留下若有似无的香痕。林小满好奇地询问起当年守护笺纸的细节,沈砚辞指着一棵苍劲的老松树,声音温和:
\"就是这棵树。父亲当年把半本密语藏在树洞里,后来树被雷劈了,他冒着大雨非要来挖树洞,说里面藏着'文脉的根'。\"他的手指轻抚过粗糙的树皮,仿佛还能触摸到当年的温度。
顾云深接话道:\"我们在做数字化建模时,特意把这棵树也纳入了VR场景。现在,每个来问渠斋参观的孩子,都能在虚拟世界里体验'树洞藏笺'的故事。\"她的目光掠过松枝,看见几只山雀在枝头跳跃,恍若时光在此刻重叠。
两座墓碑静静伫立在山腰平地上,碑身是赵伯用珍藏的老楠木精心打造,上面分别刻着\"顾景明先生之墓\"和\"沈敬言先生之墓\"。墓碑中间,嵌着一小块顾爷爷亲手制作的冷金笺试制品,虽然历经风雨,金箔依然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芒。
沈砚辞蹲下身,用软毛刷轻轻扫去碑前的落叶,动作轻柔得像是怕惊扰了长眠的人。顾云深将腊梅枝插进碑旁的石缝,花瓣上的水珠缓缓滴落,在碑面上晕开深深浅浅的痕迹。她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总爱摸着她的头说:\"云深啊,修笺如修心,每一页纸都住着一个灵魂。\"如今她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份量。
\"爷爷,沈叔叔,我们来看你们了。\"林小满将画作摊放在碑前的石桌上,指尖轻抚过画中的腊梅树,\"我已经学会了'分层揭页'和'金箔填补',上周还用AI辨伪系统识别出了一张制作精良的假笺。\"少年的声音清亮,带着几分自豪,也带着对前辈的告慰。
老陈凑上前,指着照片中的瓷笺瓶,语气感慨:\"顾老哥,这就是你当年没来得及修完的那只瓷笺瓶。我按照你笔记里的方法,用了三个月时间,总算把它修复如初了。现在它摆在数字化展厅最显眼的位置,每天都有很多人驻足观看。\"